破碎的蓋子,還是背後的善意?

《馨的聲音》莊柏宣心理師
有個孩子,習慣在諮商前先為心理師泡一壺熱茶,與心理師兩人一起喝茶、晤談。想想,諮商對他來說似乎是件很愜意的事。
某天他遲了些下來,匆匆忙忙地想進諮商室,但他仍記得每次諮商前都會執行的「儀式」,於是在匆匆之下,未詢問辦公室的老師便自己拿了櫃子裡的茶壺與茶杯,由於他手中拿了太多東西,原先拿在手裡的茶壺就這樣「ㄆㄧㄤ」地掉落在洗手台,茶壺蓋子碎成了幾塊。
我想找他談談摔破茶壺蓋子與重新討論借用器具的原則,看見他為這件事感到緊張與焦慮的模樣,我試著先緩解他的緊張,讓他知道我並不是為了責怪或責罵他而找他聊聊。
於是,我先好好肯定他為心理師泡茶,能夠留意與照顧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而且能夠持之以恆地做這件事,讓他明白我一直有將他的善意看在眼裡。接著,再提到今天的小插曲-他不小心打破茶壺蓋子的過程,以及同理他打破蓋子時的心情,再說明我覺得「好可惜」的部分:若是他和老師們表示他要拿茶壺,老師們便會協助他從櫃子中取出茶壺,而且老師如果發現他手上拿了好多東西也很可能會幫忙他將東西拿到諮商室,這樣茶壺蓋子在過程中可能就不會不小心摔落而破掉了。
過程中,從孩子的亮點切入,孩子那些擔心被責罵的緊張和焦慮便消除了許多,同時也見證了他關照自己與他人的善意。因此在談話中孩子能輕鬆自在且主動地和我互動應答,甚至他也能自己提到「之後拿東西之前先跟老師說」,以及自發地想出能夠怎麼彌補摔破茶壺蓋子的好方法。


◎心理師小觀察:從這次的經驗中,體悟到孩子自身其實擁有辨別和解決問題的力量,當孩子的不安與焦慮能夠先被承接,且陪伴孩子的我們能夠看見和反映孩子在事件中的亮點和不容易之處,以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論事件發生的過程,那樣的力量便會在過程中嶄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