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刻痕~付出與收穫

文 / 慈光基金會行政組出納   陸廷瑋

初次來到慈馨,最常被問:

「你叫什麼名字?」
「我名字是XXX,要記得我呦~」
「上次才跟你講過了,怎麼又忘記我了呢!」

看到孩子如此熱情與活潑,心想有機會的話,我想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機會沒有讓我等太久,因為課輔志工報名開跑了,於是我便如願行之。

當課輔開始之後,原以為只是單純的師生互動與教導,但……過程似乎不是很單純……

第一次課輔~默契絕佳

課輔第一天,除了聊天之外,我問孩子:「課堂中不懂的、不會的,你可以先告訴我,我再教你,這樣效率比較高。」孩子說:「好哇!三位數的乘法我不太會。」我感到非常意外,第一次課輔就找到教學模式,像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緣分是如此的奇妙。

這讓我想到,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可以像孩子一樣詢問嗎?有時體諒他人,不願意詢問,自己又沒能找到解決方法,那麼這份體諒,還會是體諒嗎?詢問他人,借助對方的經驗,事情也許可以做得更好,這是課輔經驗告訴我的「遇到困難,學會找人詢問」。

轉折~我是什麼角色

期中考前一週,為了加強孩子做題目的能力,我讓孩子寫學習評量,以提供學校課堂外的練習,孩子說:「這個很簡單耶。」我說:「我們來計算成績,來看看你可以得幾分?」第一回測驗80分,但之後的幾回測驗卻不超過80分,我說:「題目看起來簡單,反而容易出錯,再仔細檢查,你會表現得更好。」孩子說:「好,我知道了!」

期中考後,孩子的排名落在班上中段名次,我問:「期中考的成績你滿意嗎?」孩子說:「我覺得不錯耶!」當下,我沈默了….內心很複雜。孩子的實力是可以在前段班,卻因為粗心而出錯,不過孩子卻是充滿笑容,對於自己的成績相當滿意,也讓我重新思考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就在另一次的課輔,晚上7點10分我準時到了課輔地點,過了10分鐘卻不見孩子身影。此時小家老師告知:「孩子稍早吃飯時發生衝突,需要一點時間調整情緒,但我們希望孩子不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取消課輔,你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陪讀。」當下,我明白孩子的情緒是需調整的,因此暫時拋開課業,讓他可以在學習的過程增添一些趣味性,過程中孩子充滿著笑容,他沒有告訴我剛才發生的事情,我也沒有主動詢問,那不是我的目的,我希望的是陪伴他,在學習中找到快樂……突然一個畫面在我心中一閃,先前孩子因為粗心但展露出的笑容,似乎告訴了我什麼…….。

這件事突然讓我有種感覺,生活中,事情沒辦法盡善盡美,有時感到挫折與沮喪,甚至心情亂糟糟的,影響到家人、朋友。從孩子的笑容教會我「事情沒辦法做到滿分,信心不能扣分」。在忙碌的工作中,換個模式進行,學習新的方法,不只可以加快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這是課輔孩子讓我知道的「從學習中找快樂」。

課輔這件事情,在我過去的觀念中,就是「付出」自己的能力與時間。而當真正開始陪伴,自己也認真思考,究竟我是在「付出」?還是在「收穫」?正在看文章的您,覺得如何呢?


不一樣的關係與看見

慈馨有一群願意用生命陪伴生命的夥伴,效仿早期台灣傳統農村社會的大家庭概念,從保育/生輔員、社工員、心輔員、行政人員到廚房阿姨等,都有機會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如同叔叔、伯伯、阿姨角色。
我們重視的不是任務導向,而是關係導向。透過關係的經營,真實的交會並影響孩子的生命。所以,不只專業人員需要接受訓練,非助人相關科系畢業的行政人員,也需要接受初階的專業訓練。
在慈馨,我們將行政人員定位為半專業照顧者。因此,在文章中您可以看見,行政人員如何透過課業輔導陪伴的歷程,影響一個孩子;而工作同仁也因為陪伴孩子的過程,豐碩自己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