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力量:創造心的連結,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文 / 研發暨社會資源組社工師    劉彥芸

「剛開始在陪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的學習狀況和自己真的很不一樣。後來和慈馨的老師一直討論、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才發現,原來不只是我來幫孩子課輔;孩子教我的事情更多!」志工老師分享著。

這學期,舉辦了兩場志工會議暨訓練課程。期待透過主題分享及工作坊,與志工老師們一同學習陪伴孩子的方法,並安排了分組座談,志工老師們透過對話與經驗分享,彼此支持與交流。

郁茵老師與志工老師分享陪伴孩子的經驗與技巧。
楷欣老師在分組座談中與志工老師進行經驗整理與交流。


陪伴,讓彼此在交互作用中成長

4月11日,近20位志工老師們來到慈馨家參與的志工會議,邀請生輔員賀郁茵老師與郭楷欣老師進行主題分享,談談陪伴孩子的實務經驗。
郁茵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是花期不同。當有這樣的理解,您就會有多一些的耐心等待孩子,並願意停下來看看孩子怎麼了?」郁茵老師進一步分享如何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運用「正向行為技巧」,如用肯定的語句回應孩子的需要、給孩子一點時間與空間、同理等方式,陪伴挫折的孩子慢慢能夠回復到穩定的狀態。

「老師提到案例以及原則與界線的概念,帶給我許多思考,這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事情。」志工與孩子的關係,建立在彼此的信任與情感交流中。而關係建立的經驗,對孩子來說也是重要的學習。
第二段的主題課程,由楷欣老師分享在實務工作中對少年的觀察,探討人與人間的關係與界線拿捏,並進一步說明課輔的安排與原則。

接著,進入分組座談的討論與交流時間,志工老師們彼此認識、分享著陪伴孩子的點滴。「有一次課輔,孩子的狀態不是很好,讓我感覺到他的學習動力不高,後來孩子跟我說他要去上廁所,回來後眼眶紅紅的。課輔結束後,我邊騎車回家就一邊流眼淚,反思自己今天課輔的狀況,後來覺得,孩子不是不願意學,只是基礎不夠,需要更慢的陪伴,自己太急了!」志工老師說起當時的經驗,還是有些哽咽。
另一位志工老師也分享道:「每次課輔都需要騎40分鐘的車程,回到家都快晚上十點了,雖然覺得很累,但是和孩子的互動、看到孩子的進步就很欣慰!」

陪伴,是一種交互作用,陪伴者與被陪伴者在彼此的生命中不斷地流動與發酵。一位志工老師分享:「我陪的孩子是國三的孩子,常陪著他探索未來的生涯。讓我想起我真得很幸福,以前有家人陪我討論生涯,但這些孩子沒有家人,而我可能就是他的資源!」。另一位志工老師談到:「來課輔前,以為曾經有過補習班教學的經驗,對我來說應該不難,但來到這裡課輔,讓我重新認識孩子、學習教學!」。


顗帆老師帶著志工老師進行角色扮演,理解受挫孩子的心理經驗。
◆珊如老師透過影片賞析,帶著志工老師看見「相信的力量」。

連結,創造有價值的生命經驗

5月23日,窗外時陰時雨,仍有20多位志工老師前來參與志工會議,令人感動。
當中有陪伴孩子學習的課輔志工,也有長期協助行政事務的行政志工。
此次邀請了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的楊顗帆所長及林珊如研究所實習生,透過主題工作坊,讓志工老師透過參與、實作、角色扮演的方式,去體驗、反思與學習。

「你腦袋有問題嗎?」
「等一下你就完蛋了!」
「你爸媽是不是跟你一樣笨!」
一位扮演孩子的志工老師,不間斷地被這些聲音轟炸了2分鐘。結束後志工老師分享:「當下我真得好想逃走,心裡覺得好受傷,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我真得這麼不好嗎?」這些負面的話語,就是許多孩子曾經的生活日常。
漸漸的孩子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不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與值得被愛,甚至想要放棄自己。而我們可以做的,不是彌補,而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同、被傾聽、被看見。然後,孩子就有機會自己長出新的能量,面對未來的困境與挑戰。

「我想到以前教養自己孩子的經驗,總是以自己的期待去要求孩子,沒有真得停下來去聽他說說他的想法。其實,只要讓孩子安心,對他就是最好的陪伴。」
「我回想到自己長大的歷程,好像自己想要的就是大人可以多理解我一些、看到我的不一樣,就跟這些的孩子一樣。」志工老師們分享著角色扮演後的反思。
其實,人們的信心與成就,不是來自於功課多麼優秀、表現多麼出色,而是生命中有那麼一個人,發現自己好像有點特別、有些不一樣。而這樣的「連結」是有價值的,將帶給人們力量,繼續往前走。

與志工老師們合影,紀錄共同學習的點滴。

謝謝每一位志工老師,來到孩子的生命中,您們帶給孩子什麼樣的風景,孩子就有機會帶著這些力量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景。
您們就像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未來當孩子遇到挫折或生命中的某個重要時刻,會想起有這麼一個人,願意無條件地相信他、愛他。
這顆連結的種子,將會持續地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