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計畫發表

「家」是什麼?

每個人對於「家」有不同的想像,每一年度的家庭經營計畫發表,邀請專業照顧者(保育/生輔員)進行經營小家的計畫發表,藉由沉澱與反思,共同見證生命的學習與成長。

今年的發表中多元而豐富,有夥伴帶著畢業的稚氣進入助人工作,分享探索與覺察的歷程;有夥伴正在經驗混亂與衝突,分享如何自我整理與調節;也有夥伴因著角色的轉換,分享轉變與自我整合的過程。「佩服慈馨的夥伴,在助人的過程中,願意回應自己的生命議題,當生命在彼此間流動,我們也就在復原的路上了。」臺中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蔡佑襁高級社工師給予回應。

助人這條路不容易,因為我們理解這份價值與意義。「做『人』的工作,允許自己的挫折,沒有不好,盡心盡力就好,學習如何在能量耗竭下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夠陪伴孩子走這段失落的路。」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瑞華教授給予夥伴們支持與鼓勵。

發表會中,我們開啟了經驗整理與對話的空間,如同生命一般,有開心、有失落,有成長、有混亂,但我們彼此互相支撐著,一起實踐生命陪伴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趁著連假,跟孩子一起創造生活體驗吧!❤️

食衣住行,是生活基本所需,如何陪伴孩子在生活中養成獨立自主能力呢?在「食」的教養上,慈馨兒少之家特別訂定每周日為「親子下廚日」,少年家園更提升為放假日皆由生輔老師帶領孩子們討論,如何料理三餐,此時,孩子們各式各樣的想法和意見,就會通通跑出來。

「老師!您看這個圖片的炒麵看起來好好吃喔!有機會可以做做看嗎?」為了引起孩子烹煮的興趣,老師會和孩子一起研究食譜,然而,各式美食圖片是誘因,最重要的是「放手讓孩子做,給出機會讓孩子嘗試」。
看完食譜,老師帶著孩子先看看冰箱裡庫存的食材,份量不足或缺少的食材就會到慈馨家的廚房拿食材,少家的哥哥姊姊則需要利用小家代幣購買,模擬自立在外的生活。

「老師,讓我切菜,讓我…讓我…」
「你這樣不行啦,這樣才對…」
「來,姊姊幫你,下次就換你試試看喔!」

過程中,吵吵鬧鬧是正常的,孩子需要的是反覆練習、耐心的陪伴與引導,在一次次的經驗中,能力漸漸養成。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利用假日跟孩子們一起下廚,創造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與學習!

中秋佳節平安

圖/慈馨兒童作品

又來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在這團圓的日子裡,不管是不是和家人在一起,
只要有愛,心都能感受到溫暖。

感謝您們的支持,
讓慈馨的孩子們能夠成長茁壯,
感謝您們的陪伴,
一起經歷2020年的動盪。

慈光基金會/慈馨兒少之家/慈馨少年家園
祝福您
中秋佳節平安❤快樂

顏色詩

圖、文 / 小六 小祥

白色

白色是牛奶,
白色是米飯,
白色是雪景,
白色是雲朵。


黑色

黑色是夜晚,
黑色是陰天,
黑色是死亡,
黑色是絕望。


藍色

藍色是海洋,
藍色是天空,
藍色是涼快,
藍色是平靜。


紅色

紅色是愛心,
紅色是蘋果,
紅色是火焰,
紅色是溫暖。


媽媽的皺紋

蔡○涵

圖 / 國三 小涵、文 / 小四 戀雪

媽媽的皺紋,對我來說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皺紋有著我和媽媽的回憶。

小時候,是媽媽照顧我的,她總是輕輕撫摸我,為我唱出動聽的歌謠,也會跟我說著小小的秘密。

母親非常辛苦,每天忙著掃地、拖地、做家事;如果我受傷了,她會安慰我,為我擦藥;如果有心事,跟媽媽說說,她也會給我最好的解答。媽媽看起來很平凡,但她就像是小天使,常常幫助我,讓我感到溫暖。

以前媽媽的臉上並沒有皺紋,但是最近幾年就慢慢出現了,我想它是有原因的,這些原因都被媽媽隱藏了,她藏在心裡,不說出來。一般人下班之後就可以休息,但是媽媽下班後卻無法休息,她回家了還要忙著家人的事情,看到媽媽忙東忙西,看到她滿手長繭,我很想幫她,但她卻掛著笑容,對我說她還可以。

我看到媽媽努力不懈,又說自己不辛苦。但是媽媽她的皺紋,漸漸在工作的時候出現,也在陪伴我們的時候出現。每當媽媽對著我們笑時,眼尾的皺紋,就被擠得又深又長。皺紋,是無法改變的東西,它沒有顏色,但它讓我充滿著幸福;皺紋,並不代表老,而是代表溫暖,更代表著媽媽對我的愛。我要謝謝媽媽常常陪伴我,也謝謝媽媽充滿力量的笑容,更謝謝媽媽的皺紋,每條皺紋就像彩虹,給我美好的回憶。

我喜歡

圖、文 / 小四 小涵

常常有人問我最喜歡什麼?我喜歡的東西、喜歡做的事情,當然有很多很多……。
不過,要我認真地說出一項我最喜歡做的事,那就是「看」。

我喜歡看書,因為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也可以說故事給別人聽。
我喜歡看樹,因為綠色的大自然風景可以使眼睛變健康,而且樹有不同的形狀,有愛心形狀,有圓形,有雲朵形狀,千變萬化,百看不膩,所以我很愛看樹。

走在路上,我喜歡看五顏六色的房子,放眼望去高低不同的房子,因為屋頂、牆壁的顏色不同,看了便覺得心情很愉悅。
走在路上,我還喜歡看著周邊美麗的風景,一邊看,一邊吹著涼涼的風,令人感到舒服無比。

我喜歡看的東西很多都是免費的,但是透過眼睛,我享受了「看」的樂趣和開心。下次,我在東看看、西看看的時候,不要以為我在分心、我在發呆,其實我正在做喜歡的事喔!

我最要好的朋友

蔡○涵作品

圖 / 國三 小涵、文 / 小五 無名之輩

說到好朋友呢,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人,但我卻不一樣,我想到的是「書」。

書是我的精神食糧,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摯友,它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古人說:「一日不讀書,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因此,再如何忙碌,我總是要擠出一點時間來看看它。透過好書,我可以好好省思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是做了好事、還是壞事?講的話讓別人快樂了、生氣了、還是難過了?書它讓我知道這些狀況,也讓我避免下次再重蹈覆轍!

書像是博學多聞的朋友,有疑惑問它,它會給我解答。書也像貼心好友,陪我走過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開心的時候,我就挑本比較搞笑、逗趣的書;生氣的時候,就挑可以放鬆心情的書;哀傷的時候,就閱讀比較勵志的書……。當我一頁一頁的翻閱,就會發現它就在文字裡等著我!     莎士比亞曾說:「知識是我們藉以飛上天際的羽翼。」又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慰藉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慰藉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好書是生活中最寶貴的財富,書的好處並非三言兩語所能表達的,唯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書中豐富知識的滋味。書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誰呢?我好想一探究竟!

意外的禮物

圖、文 / 高一 嵐

每個人都有喜愛的味道,無論是酸、甜或苦、辣的獨特風味,都有人會去品嚐它的美好,並且留下難忘的回憶。

記憶中,總有一瓶充滿著愛的辣椒罐,那是媽媽的拿手菜,也是家裡吃飯時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當加在飯裡、麵裡,那股辣味宛如在嘴裡開出了一片的花海。媽媽還在辣椒中加入了一些香菇和菜脯,所以口感就更強烈迷人,不知不覺地,我便愛上了這道菜。有一段時間,我似乎中邪般,每次吃飯,都一定要加上媽媽親製的辣椒,搞得爸爸媽媽提心吊膽,關心我的腸胃是否有任何不適;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吃過量的辣,會讓身體機能出狀況。幸好我健康無事,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吃辣就成為我的習慣了。

不過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一場大病帶走了媽媽;媽媽離開的那段時間,不再有人為我們準備辣椒,也不再有人會每天唸個幾句話,生活像一個少了零件的音樂盒一樣無法運作。那時的我真的不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生活中的習慣,不時讓我想要尋找媽媽的蹤影……,總是等我回神過來,才想到她已經不在了。

某次的大掃除,我意外的在廚房裡找到一些媽媽已經做好的辣椒罐,每一罐上面都有標示著日期、做法以及加強的部分。我帶著五味雜陳的心情,看著這些不起眼辣椒罐,下意識以為媽媽還在,我跑了各處,才發現,她是真的離開了。這些辣椒罐有著媽媽的用心,是她與我生活時,在那段美好的時間裡做成的;當我發現的霎那,心裡是格外的驚訝,並滿溢著無法言喻的情感,那些辣椒罐,彷彿是媽媽留下來的禮物,顯得特別珍貴,我知道她不能陪伴著我長大,但她的味道將永遠在我心中。

何處是兒家?

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家」有愛與溫暖,家人能彼此相愛、接納與相互扶持,是每一個孩子可以賴以成長、療傷止痛、重建信心與補充能量的安全堡壘。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功能日漸式微,「家」卻可能成為一個讓孩子感到恐懼和身心創傷的地方。在孩子的心中,「親人」本是無可取代的,也是最能信任的;所以當他在家庭中被最信任的親人惡意對待時,對其創傷既深且鉅。於是基於保護與保障孩子的最佳利益,這些孩子會被政府帶離原生家庭,給予家外安置;並優先安排住到親屬家裡、其次是寄養家庭、最後才會選擇安置機構。

近年來,政府為了回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國際審查委員的建議,有計畫的要減少機構安置的處遇;且一旦安置機構有院童傷害事件發生,總會被某些媒體有意無意的大肆渲染,以致安置機構的努力被抹煞,也讓機構安置的功能備受質疑。只是很弔詭的是親屬家庭雖是最被期待的第一選擇,卻是目前安置數量最少的;機構教養是最後的選項,卻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是被安置於各類兒少安置教養機構。甚至有許多孩子更是在經歷親屬安置與多次的家庭寄養後,最後還是得落腳在安置機構中。

當一個身心創傷的孩子被帶離熟悉的家,要和陌生人一起生活時,心中難免擔心自己是否會再被傷害?這世上到底有誰是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呢?生命中曾經的傷害經歷,讓他們對大人、乃至於對這世界充滿疑懼。做為兒少保護最後一道防線的我們,需能同理孩子的心理與需求,穩穩地陪伴在他們的身邊,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在被接納與支持的愛裡溫養,等待他們的成長和茁壯~這份等待往往是非常漫長的。

曾經有個在家裡受到嚴重傷害的孩子,在被傷害的當下,其他家人卻視若無睹,不願伸出援手。小小年紀的他,對原家充滿著恐懼與怨恨,對大人更充滿著戒心。
所以當他輾轉來到慈馨家時,他整個情感是封閉的;即使長期透過諮商的協助,他仍然難以敞開閉鎖的心扉。在慈馨家生活了八年,在大家不離不棄的陪伴下,他的生命終於有所開展。有一天他對我說:「過去的確讓我對於大人有很大的排斥感,覺得自己不被疼愛,也不值得有人愛我;但因為您們的陪伴,讓我學習打開心房,去相信愛。我原來的家沒有了,謝謝您們再給我一個很棒的家庭。」我深深被他的
話所感動,因為我看見他桎梏的心靈已開始鬆動,被冰凍的感情已開始融化!然而,即便他在慈馨家感受到滿滿的愛,這個家對他而言,就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個休息站,他終須獨自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家~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

另有一位小四的孩子,來到慈馨家剛滿二年,他說:「下個月就是我的生日,我又長大一歲了!」問他:「你希望趕快長大嗎?」孩子皺著眉頭沉吟了一會兒說:「長大之後有好多事情、好複雜,我不想長大;可是,如果我長大了,就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住一起,我又有點想。」我好奇地問:「所以你很期待和爸爸媽媽住一起嗎?」孩子立刻回答說:「當然囉!每個人不是都想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嗎?」我:「你不會害怕再被打嗎?」孩子遲疑了一下,說道:「等我讀完國中,我一定會變得更好,爸爸應該也會改變,不會再打我吧!」孩子的家人曾經對他嚴重的家暴,以致他必須被保護安置;可是孩子對於「家」仍是思念的,對曾經傷害他的親人仍有一份難以割捨的依戀與深深的期待。

落葉歸根,「家」是每個人的根;對慈馨家這些孩子們而言,回家的路可能非常漫長。可是在眾多善緣的陪伴與支持下,給予他們時間,耐心的守候;當他們的愛被滿足,創傷被療癒,長出自信與自主力,或許就會有能量找到回家的路,並建立屬於自己期望的「家」。衷心祝福所有被家外安置的孩子們,都能早日~回「家」


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英文中,稱呼為「家」有兩個單字,一是「house」,二是「home」。「house」是指硬體設備的建築物,而「home」則是指由家人組成的家庭。
對讀者而言,家的定義是「house」?還是「home」?其實,大家所渴望、所期待的,無非是家人間相親相依、互相支持、陪伴的氛圍,也就是所謂溫暖的「home」,有愛的「home」,而不是身處昂貴的高樓別墅「house」。
因為有愛,家變得有能量、能醞釀豐厚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