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會插上翅膀飛

跨越困難的能力系列講座-第四十場

「我比賽比了很多次,比了第七次我去找土地公說,拜託讓我得名,我就去做善事,後來得了全國第三,所以才跟慈馨結緣。」

跨越困難的能力系列講座,來到第四十場,邀請了與慈馨家有很深緣分的人,每年新春圍爐,都會帶著他的學生,來為慈馨家煮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位就是明德中學餐飲科教師-建智老師。
「年少輕狂」可以簡單形容建智老師的求學生涯,他幽默地分享著求學時期很多荒唐的事蹟,是老師眼裡「很皮」的學生,總是和學校老師起衝突。但在他的生命裡面,總是會有一些讓他改變的「契機」、會有貴人相助,不是去評價他、批評他,而是看見他身上無限的可能性。

建智老師闡述著自己不服輸的故事

建智老師的生命裡,沒有像是電影般那樣,壞人變成好人,然後就一帆風順,他說他第一次的全國技能競賽就是一個「慘」字,直到堅持努力比到了第七次,才榮獲全國第三名。建智老師用自己「不服輸」的個性和故事,鼓勵著慈馨家的孩子們,鼓勵孩子們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目標。

「計畫沒被執行,永遠只會是個計畫」,建智老師鼓勵慈馨孩子們說:「你們不會比別人差,有了目標,就要訂定計畫去執行,遇到困難了也不氣餒,而是去釐清問題,找到調整或改變的方式,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在逆境中能堅定自己的信念,『有一天你們都會插上翅膀飛』!」

建智老師與常務董事合影

跨越困難的能力系列講座-第三十九場《你好,自己》

「你不必為了誰改變,如果要成為更好的人,請為了你自己。真正愛你的人,會一直愛你,無論怎樣的你,但在這之前,請先好好愛自己。嘿!你好,自己。」跨越困難的能力系列講座,來到第三十九場,邀請了慈馨家離院自立的家友-泓辰哥哥,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家是什麼?」泓辰哥哥問。
「住的地方」、「很多人的地方」、「溫暖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等,孩子們熱絡地回應著。
「我明明有爸爸媽媽,有自己的家,為甚麼我要住在這裡?」泓辰哥哥說著他當時住進慈馨家的疑惑。

來到慈馨家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一段很不容易的家庭故事。泓辰分享著在小時候的自己,無法真心誠意地把慈馨家,當作自己的家,然後也很討厭這裡、不喜歡這裡,明明有自己的家,卻還要住在這裡,甚至如果同學問起,也會覺得自己住在「育幼院」好丟臉,直到離開慈馨家,都依然無法認同這個家。

因著離開慈馨家,回到了原本的家,那想像中自己的家,泓辰哥哥說當時的自己以為生活會變得自由自在,以為曾經的不認同不會再發生,但是,換來的卻是更多的磨合,一直想當別人口中所謂的「正常的小孩」,也因為這樣迷失了自己,因此決定,再一次離開,給自己一個義無反顧的成長機會。

再離開後,泓辰哥哥開始面對這「可怕的」社會,才發現自己在慈馨家所學的都派得上用場,開始去設定自己的目標、開始認真寫週記,這些都是泓辰曾經不喜歡也覺得派不上用場的事情,所以也鼓勵慈馨家的孩子們,現在在這個「家」所遇到的種種經驗,哪怕是不喜歡的事情,都會成為自己長大的養分。

生命重重跌了一跤後,才踏上回家的路

跨越困難的能力系列講座-第三十八場

《生命重重跌了一跤後,才踏上回家的路》

「在香港中學的時期,我希望有個東西可以保護我自己,我不想被別人看低,因此我加入了幫派、學習了泰拳,後來因為一些事,被送進了警察局、教育機關…」跨越困難的能力系列講座,來到第三十八場,邀請了慈馨少年家園-吳秉熹生輔員,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這一晚,彷彿坐上了時光機,跟著秉熹老師去到了他的家鄉-香港。從小,因著父親工作的關係,從香港去到了中國,又再回到了香港,每次的轉換,都需要重新適應環境、重新認識身邊的朋友。

中學時期的秉熹老師,用外在的強大,來保護內心的脆弱,所以學習泰拳、加入幫派壯大自己。後來被送到警察局,在那個漆黑的夜,從小到大沒流過淚的他,哭了一整晚,因為他追求外在的強大,承受了許多的代價。

「我覺得不管會不會念書,找到你想要做的事情,堅持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中學時期的秉熹,透過一位重要的社工,開始重新找到自己,投入了舞蹈,跟著社工和團隊出去表演、比賽。才發現,原來真正的強大,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內心的強壯。所以,秉熹老師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鼓勵慈馨家的孩子們可以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期待這些因著家庭變故來到慈馨家的孩子們,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創傷與療癒

在眾多交流互動的情境裡,我們難免會遇見弱勢者、霸凌者、受害者,或者自己無法處理的危機;第一時間,可能有人心生憐憫、給予協助、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選擇逃避、有人勇敢應對……;但不管做何種正向或負向反應,情緒和行為都受到了波動,也在潛意識中留下了記憶(日後化為療癒養分或創傷經驗)。

若再深入觀察,對於正陷於瓶頸或心理煩憂之人,因為他的大腦被情緒所主導,無法理性思考,身旁的人若以處理問題的角度去安慰他,不會有很大的幫助,此時當事者最需要的是「支持」、「陪伴」,唯有情緒被接住了,心才能逐漸穩住(註1)。相對的,擔任助人角色的這一方,也需要留意能量狀態是否被耗損、被淘空,因為當助人者能夠察覺與善待自己,才能提供他人好的服務與照顧。(註2)

其實,人生總會面臨不同的成長歷程與各式磨練,無論處於哪種角色或身份,無論嘗過酸甜苦辣與否,願每一個人都能夠被理解、被看見,而受過傷的心能夠被療癒。


註1. 要怎麼安慰受傷的朋友?心理師:用「創傷知情」做有品質的陪伴 https://heho.com.tw/archives/148018
註2.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906?sloc=main

走跳安置江湖的相伴

年末,記錄下諮商所今年受邀參與各種工作活動的足跡。
12,是我們實體加上網路連線工作所走過的縣市:花蓮、新北、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高雄;再加上用網路連上線的屏東。
48,是整年度下來跑攤的大小場次,包含了學術及實務研討會或座談會、專業課程或工作坊、個案研討會議、機構團體或方案督導等。底下,就讓我們一一道來,這些足跡所走過的,是諮商所怎樣的一份心意。

第一個心意,沉澱安置專業服務的經驗,連結安置家園支持的網絡。

慈光基金會創辦諮商所的使命之一,期許能夠和各地的安置家園成為合作和成長的網絡。諮商所在面對今年同是安置家園的專業訓練、個案研討等邀約,先是謹慎地反思在安置專業經驗中,我們到底學到了什麼?(尤其是許多實務上的困難、掙扎,甚至是許多挫敗的經驗!)我們是如何思考這陪伴生命的專業的?而後,鼓起勇氣、拋磚引玉地分享,在每次的相互交流和研討中,我們也再次梳理了思路。真的很感謝,這一整年下來,好多夥伴們的回饋和刺激,著實讓我們把原本模糊的分享變得更具體,且找到了更好的語言表達這些經驗;從年初到年末,透過這些專業訓練的分享,背後的脈絡也逐漸顯得清晰。

在這過程,我們看似作為講師去到不同的家園進行交流,其實,我們也在其中與夥伴們學習思考各家園可運作的模式、學習如何從孩子和我們生命激盪、碰撞中穩住,學習面對困難(真的有時覺得很難、很想放棄或大哭一場),然後可以繼續相伴前行。

第二個心意,跨專業和領域的合作,拓展創傷知情的網絡支持。

諮商所跟著許多實務夥伴、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等合作,走進公私部門的兒少安置及教養機構、社福團體基金會、縣市政府學生諮商輔導中心、醫院、學校等場域,和保育生輔專業、社工師、心理師、醫護專業、教職員等,交流分享關於創傷知情的學習、體會,以及對於我們的實務經驗的反思。尤其,我們分享在面對陪伴安置兒少成長過程中,我們也同樣經歷著創傷影響;回到自身的體會,看見了替代性創傷,而回到我們的專業工作和生活中,思考及做出調節。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們比較能走進被創傷影響的世界,在同理自己身心反應的經驗中,去靠近我們所關照的兒少,以及在系統中一起努力的夥伴們。

這是我們身處第一線最寶貴的體會,也是開始懂得創傷照管的重要關鍵;想要孩子們能夠長得好,我們這些在孩子們身旁的人,也要學習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才有空間關照孩子們。

第三個心意,參與機構輔導或專業督導,成為安置家園的相互扶持。

安置專業服務是用生命陪伴生命的志業,面對複雜背景甚至創傷經驗的孩子們,光是要能好好關照他們的生活即是不容易,而且更是希望這生命的旅程中,孩子們和夥伴們都能好好得到生命的成長和滋養。

因此,今年我們也鼓起勇氣,作為巡迴輔導或外聘督導,和不同機構的夥伴們教學相長,吳若慈諮商心理師和我,受邀成為臺中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兒少保護組」的小組外聘督導,研討如何結合依附關係和創傷知情實務,和困難的家庭工作。年度回顧和反思時,社工夥伴們提到這些專業思維,不僅用於案家,也能回到自己生活中思考,覺得是深刻的體會。此外,也參與了特殊兒童及少年團體家庭巡迴輔導計畫,有幸跟著投入多年實務及研究的彭淑華、趙善如、胡中宜三位教授,學習如何將慈馨家的實務經驗,用於支持團體家庭的夥伴們,以及共同陪伴生命中經歷許多挑戰的孩子們。

第四個心意,專業路上的相互學習、創新及成長。

我們在四月參與了勵馨基金會辦理的「創傷知情與兒少服務工作坊」,分享安置家園的團隊運用創傷知情的概念,在團隊面對危機處遇的歷程中,我們如何創造「一起面對」的氛圍。八月,參與了兒童福利聯盟的「兒盟三十:創傷知情照護線上座談會」,分享安置家園如何陪伴安置兒少面對創傷影響的複雜情緒,以及我們在這過程中,從孩子們生命經驗中的所學,進而提醒並持續修正我們實務上的操作方式。難得的是,透過這樣的機會,和許多投入協助創傷兒少成長的專業夥伴們,一起分享和討論,同時也在邊做邊整理我們是如何想、如何做這樣的工作的?我們是如何面對這些實務上的挑戰的?與會夥伴們的迴響,提供刺激實務作為的思考和借
鏡學習,也豐富了我們的反思。

謝謝今年共同創造這一切的所有夥伴!謝謝,諮商所有這樣的勇氣,梳理不成熟的專業思維,並開放、勇敢地歡迎各種經驗的學習。謝謝,我們在不同的地方為這些孩子們努力著,然後我們也學習,成為一個更大的社群,相互學習、關心、支持、合作、前行。
………………………………………………………………………………
延伸閱讀
Lipsky, L. D., & Burk, C. (2020).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林宜汶譯;初版). 究竟。(原著出版於2009)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淺談兒少家外安置與慈馨服務理念

文 / 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一個健全的家庭,除了生育、養育之外,還須具備情感、保護、教育、社會等功能。尤其是成長中的兒童,更是需要有一個能保護他、教育他、溫養他的家。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提供孩子安全的成長環境;所以基於保護兒少生存與成長的權益,有些孩子必須被帶離原生家庭,安置到親屬家庭、寄養家庭或兒少安置機構中,做替代性的照顧。其中,兒少安置機構是由專業人員提供照顧服務,是專業家庭,有別於一般家庭。

近年來政府針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簡稱CRC)的精神與「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之指引,逐漸調整兒少家外安置的政策與措施;尤其是對「兒童應在幸福、關愛和理解氣氛之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體認下,對於需要被家外安置的兒少安排,機構安置也成為政策與制度規範下最後的選擇;甚至有朝向「去機構化」的輔導安置機構退場或轉型的政策。政策目標雖然明確,但是很現實的是最優先的親屬寄養,多年來成效很有限;而家庭寄養也面臨寄養家庭嚴重不足的窘境;因此又鼓勵設立小型化、社區照顧型的「團體家屋」,期能取代機構照顧。但實務上,在各種替代性照顧的類型中,針對兒少的個別需求,機構安置卻有可能會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在安置機構中,可以提供給安置兒少的各項資源,往往是其親屬家庭或寄養家庭所不足的。而且機構式照顧相較寄養家庭,除了提供兒少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外,也較能允許手足能夠同住,並能提供其原生家庭與親屬的關係維繫,也避免兒少同時要和寄養父母及原家父母互動所產生的困難。也因此,有研究顯示,「當詢問兒童時,他們表示偏愛安置照顧勝過寄養安置。」(註1)。而更重要的是,當不僅僅只是以提供兒少吃得飽、穿得暖,平安的長大為目的;而是需要更深層的去思考到他們的未來發展與生命的翻轉時,安置機構中所擁有的專業知能與資源就更顯出其優勢。

雖然過去有很多研究報告,對安置兒少長期在安置機構的成長經驗是很負向的;但是台灣這些年來透過對兒少安置機構的評鑑和輔導,已經讓安置機構從「慈善為本」朝向「專業為重」之發展,從團體教養模式走向個別化處遇模式,整個教養品質都有很大的改善與提升;許多在評鑑制度下,成績表現不佳的機構也被迫退場,安置在機構中的兒少,其權益獲得更周全的保障。因此,如果現在再做兒少安置機構教養品質與生活經驗的研究,或許就會與之前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機構安置,目前仍是提供兒少替代性照顧人數最多的類型;且在台灣家外安置的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將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面對政府政策的調整、社會的需求與期待、兒少問題的複雜與多元,兒少安置機構更需要在專業上精益求精,並針對兒少個別特質與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照顧服務品質,可謂任重道遠。

慈馨家做為孩子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家,要如何讓孩子們在慈馨家中能安心快樂成長,同時讓孩子們相信自己能夠不受命運左右,不再囿限於原生家庭的弱勢,可以有尊嚴和夢想的追求理想中的人生?除了需要我們對孩子有足夠的認識、理解、接納、欣賞的眼光和提供有規劃、有目標的專業服務外,還有賴於我們持續提升工作夥伴的專業能力與團隊合作的成熟度,並能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建構兒少身心發展的系統性服務架構;以及發展出足以翻轉孩子宿命的企圖與行動〜不僅要培養孩子們有能力、有智慧與勇氣面對生命的逆境,還期望能進一步培養出有志氣、對社會有貢獻的未來公民。這是我們深信生命是有無限的韌性與可能,也是一份我們對孩子深層的愛所展現的相信與期許。

在這理念與願景之下,我們必須在服務歷程中,持續的與兒少們對話,理解他們的感受,聆聽他們的聲音及意見,取得協同合作的共識;也需要針對他們的個別需求,從生態系統的觀點,評估與調整我們專業團隊與縣市政府主責社工、學校系統、乃至與其原家親屬的協同合作。尤其現在安置兒少多重障礙(智能障礙、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癲癇、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的情形愈多,在陪伴的歷程中,照顧者必須長期面對挫折、壓力和挑戰,更需要有跨系統的資源協助,共同發展出有效的策略,才能免於照顧者單獨面對壓力,造成身心的耗竭。這種基於周全的保障兒少權益考量,所形成的團體決策與服務共識,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導的照顧處遇模式,需要我們持續的學習。

註1.翁毓秀、曾麗吟譯(2009)。安置兒童照顧─協同合作實務。台北:洪葉。

成為自己的心靈整理師

文 / 諮商心理師  賴憶鋅

五年後,我和小安再度於諮商室中相遇,既陌生卻又熟悉的氣氛,讓我們相視而笑,聊起前一段諮商的種種回憶。在小安的回憶中,有著她喜歡的背景音樂,有著自己將身體鬆軟地倚偎在沙發裡,自由自在地談話的畫面。存在心中的記憶,總是有如此神奇地魔力,讓我們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重遊當時的感受,也溫習過去與人互動和相處的經驗。

家童作品

正值高三的小安,眼前面臨人生中抉擇與轉換的階段。此刻在煩擾著她的大小事,有遲遲無法整理的凌亂衣櫃、學校專題與升學考試表現、兩難的大學科系選擇,以及自己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某次,小安問我:「你是那種很容易斷、捨、離的人嗎?」她難為情又無奈地談起自己的衣櫃塞滿很多雜物,很想整理卻遲遲無法著手的心情。小安的衣櫃中,除了裝滿捨不得丟的衣服之外,也留有其他被自己遺忘的物品,有時看到別人使用,才依稀想起自己也擁有類似的物品。放置各式雜物與衣服的擁擠衣櫃,如同珍藏著小安過去回憶的寶箱,無形之中,更象徵了裝載著混亂、繁雜記憶的心靈。小安希望自己能夠清理衣櫃,將用不到的衣物轉送給有需要的人,或是退還機構,但對小安來說,果斷地決定「要留」,或是「不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對於要和自己曾經擁有的物品分開,更是難上加難。

小安形容自己是重感情的人。從小至今的生命經驗中,由於家庭因素,小安得要與父母親、手足分開,寄宿於親友家、寄養家庭等安置機構,幾經輾轉,小學六年級才落腳於慈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小安與生命中重要家人的分分離離,使她經驗到,留住一段關係,有多麼的艱難。即使是家人關係也無法掌握的徬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的不確定感,影響了她將所擁有的物品收藏於衣櫃的習慣。這些物品對小安來說,不只有特別的意義,也都包裹著自己曾經擁有的感覺與回憶。衣櫃裡沒有了這些物品,就像是心裡面的記憶也跟著消失一樣。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些收藏在心靈角落深處的記憶,漸漸被小安給遺忘,但記憶中的感覺卻時而浮現在生活中,影響著她。當小家老師離職時、當與伴侶分手時,小安總是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才讓關係無法繼續下去而結束。我們在這一年的諮商日子裡,細細地探索這些記憶中的感覺與經驗,就像將堆積於衣櫃深處地物品拿出來,或是瞧瞧,或是擦拭整理一番,才能決定它們的去留。

諮商尾聲,一段關係的結束,對我和小安來說,有了新的意義-有些關係不會因為結束而全然失去。小安發現自己其實有足夠能力,可以獨立地、勇敢地探索一段關係以外的世界;而我知道,當她遇到困境或有需要的時候,我仍然能夠再次成為她的避風港。


(後記:大學開學的兩個月後,偶然與小安碰面,我聽著她愉快地分享著大學新鮮人的生活點滴,雖然有樂也有苦,但卻都能有自己得一番見解。從言語神情中,我看見她對自己的信心,已不再是過去那個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小安。)

佔有,是為了滿足內在的匱乏

文 / 編輯小組

這天,學校學務主任來電,氣沖沖的說:「家裡有孩子去附近便利商店偷東西,請家長到學校一趟。」這時本家保育/生輔老師、社工老師趕到學務處,只見幾個孩子正被罰站著。

「學校附近的便利商店店長,透過監視器,看見這幾個孩子偷東西,店長很生氣的說要報警處理,所以先告知學校。請我們先帶孩子一起過去便利商店,看看要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學務主任語氣從生氣轉變為無奈的說。

於是,我們開著車,載這幾位孩子到了便利商店。
「已經很多次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你們看要怎麼處理?是不是直接報警?」店長見到學務主任、家長到場嚴厲的說著。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說著一個故事

慈馨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帶著不同的故事來到這裡。每個孩子的生活習慣、認知及價值觀念,都從原生家庭或寄養家庭學習而來,所以反應出來的行為模式差異極大,因此大部份孩子來到慈馨後,師長們需要再重新教導適宜的行為模式。

像有個男孩,來自隔代教養的原住民家庭,他跟老師說:「以前在家裡,奶奶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有時候家裡都沒有煮飯,自己就只能去鄰居家找食物吃,在老家那邊不用問別人,看見東西就可以直接拿來吃了。」所以,這男孩對於老師教導的物權觀念和社會價值觀念,與他成長的經驗有很大的落差。

還有一個孩子,偷竊行為一再發生,在陪伴教導,反覆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很納悶的問著老師:「以前和爸爸出去,只要看到車子裡有錢,爸爸就會直接把車窗敲破,把錢拿走;去便利商店,爸爸拿東西都沒有付錢,也沒有怎麼樣,為什麼現在我這樣做不可以?」孩子的疑惑,來自於早期生活經驗所建構出來的價值與行為,身旁的大人並沒有教導他是非對錯。     也有孩子對於偷竊一事的看法是:「我知道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可是每次零用錢很快就花完了。在學校下午又很容易肚子餓,所以我看見同學的錢放在抽屜內,就忍不住……」原來,在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WHY,要先了解孩子的內在狀態與需求,才能針對行為來教導孩子,並且同時照顧孩子的需要,達到教育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針對孩子行為問題,卻沒有了解、協助孩子的內在需求,類似的行為問題可能會反覆的出現。

以輔導代替處罰的「陪伴成長方案」

當然,孩子做不對的事情,不能以孩子的內在需求做理由,還是要認真的教導其偏差行為。在瞭解孩子的內在狀態及需求後,如何教導?如何陪伴孩子面對錯誤,並學習負責?態度與策略成了很重要的藝術。在分享的第三個案例中,孩子很快的就把零用錢花光,可是每天又有吃點心的需求,而去偷拿班上同學的錢。遇到這樣狀況的您會如何教導孩子呢?該怎麼以輔導代替處罰呢?

當慈馨遇到這樣的狀況,老師會認真地與孩子討論並擬定「陪伴成長方案」。什麼是陪伴成長方案?就是一種以輔導代替處罰的概念,陪伴孩子學習負責及改過,並在錯誤中看見自己的困難與挑戰,然後找出幫助自己學習的方式。在剛剛的案例裡,老師很認真的與孩子討論如何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孩子說:「要把錢還給對方!」

    「嗯,很好。還有呢?如果你的錢被偷了,會不會覺得難過或是生氣?」

    「會,我還要跟他道歉」孩子低著頭說。

    「那你知道,如果偷東西被警察叔叔抓到會怎麼樣嗎?」

    「不知道」孩子搖搖頭說。

    「那你有責任自己去了解什麼是竊盜罪。所以請自己去查尋竊盜罪相關資料,並把它抄下來!」

就這樣,在老師的陪伴下,孩子與老師討論著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除了行為問題上的學習外,針對孩子的需求,也是重要的課題。

    「你的零用錢很快就花完了,等到肚子餓就沒有錢可以買點心吃,怎麼辦?」孩子沉默了許久,認真地望著老師說:「那……老師幫我保管零用錢好了!」

    「這怎麼可以,你要練習自己的理財規劃啊!老師可以幫忙你的,是和你討論拿零用錢的方式。」

    「拿零用錢的方式?」

    「以前你是一個月領一次,我們可以變成每週領一點,但是怎麼花費?買了些什麼?還是要清楚的寫在自己的記帳本!」

    「嗯,我知道了!」這時孩子臉上露出了微笑,像是找到了幫助自己長大的方法,一種感覺自己又更進步的開心。

    「可是,如果這個月有你很想買的東西,零用錢又只有這些,該怎麼辦呢?」老師進一步的帶領孩子思考。

    「那這個月都不要吃點心啊!」孩子很快速的回答。

    「不吃點心?你確定?你的肚子不會跟你抗議嗎?」孩子沉默了半晌,不好意思的說「好像會耶……還是……老師那我去打工好了?」

    「打工的確是個好的方法,只是你現在才國小,在外面打工賺錢是違法的喔!」

就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開始慢慢陪伴孩子的需求,也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如果真的把零用錢都花光了,可是還是有吃點心的需求怎麼辦?你會不會主動與老師討論?我們可不可以從家裡準備餅乾、麵包當點心?」孩子點點頭,開心的微笑著。

犯錯中,重新看見成長的機會

在孩子犯錯中,重新貼近孩子,陪伴成長。而陪伴的過程,大人的感受與想法也是寶貴的,如何在過程中危機處理,又能夠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機會,這箇中滋味需要經過設計與思索的。下面與大家分享,便利商店事件,孩子後續的進展。

面對學校師長、便利商店店長的說明,一般家長當下的心情肯定很複雜,可能生氣、難過、無奈,或覺得難為情,有這些情緒和感受都是正常的;只是這時候還有比情緒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對於事件給予回應及表態,讓學校及店家知道家長對於事件的重視度與態度。

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先帶著孩子真誠地表達歉意,並表明我們會帶領孩子處理這件事,為這件事負責。接著進一步與學校、店家討論賠償事宜,以及了解學校及店家對於事件的想法,尊重學校與店家的處理想法,並邀請學校及店家共同教導孩子。

返家後,老師馬上與事件孩子們開會,並嚴肅的教導孩子。「自己寫下來,去便利商店拿了哪些東西?什麼時候拿的?請誠實的寫出來,如果發現你寫的跟店長看見的是不一樣,店長想報警把你帶走,那個時候老師就真的不知道也沒辦法幫忙你了。所以,請誠實面對,敢做敢當。」老師講完後,孩子拿出紙跟筆,低頭完成。

    「現在,你要怎麼為這件事情負責?」

    「就賠錢啊……」孩子不以為意的說著。

    「那如果店長不接受呢?店長直接報警會怎麼樣?」孩子沉默沒有說話。

    「如果店長真的報警把你抓走,那就要找市政府的主責社工、你的家人去警察局,甚至可能要被關到少年感化院,在那邊就不像住在慈馨家,可以平日去學校上課,假日跟家長會面。而是家人們要到感化院看你,你有看過電視嗎?隔著透明牆面,用電話講話。這是你想要的嗎?」老師嚴肅的口吻說著,孩子從原先的不以為意,表情慢慢的沉了下來。

教孩子們面對是第一步,重新解構孩子們的價值觀並看清現實狀況是第二步,接著就是陪伴孩子們面對與學習。

老師讓孩子們先思維負責的方式,再讓孩子寫下道歉信,從中反省。隔天放學,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前往便利商店與店長道歉,並帶著賠償的金額償還。

    「道歉信和賠償的錢都帶了嗎?」

    「帶了……」

    「可以很緊張、害怕,但是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負責,請你們拿出應該有的態度。等一下我們去的那個地方……」出門前,老師同理孩子們的心情,陪伴孩子們的情緒,但也教導孩子們道歉應該有的態度。這樣事前的說明及準備是重要的,可以讓孩子在緊張、害怕、擔心的情緒裡,找到陪伴自己的方式外,並學習正確的態度及表達方式。

透過一連串做人處事的教導,孩子們逐步學習,而店長從原先的生氣、無奈,態度也漸漸的轉變,更配合著我們一起認真教導孩子。事後,店長還肯定孩子們勇敢面對及認真負責的態度。

此外,運作中的「陪伴成長方案」,我們邀請孩子的縣市政府的主責社工、家長前來家裡開會,共同擬定。除了道歉、賠償,查詢相關法律條文、了解少年事件處理法及少年感化院等相關資訊,也把孩子每個月認真記帳的帳本影印,寄給主責社工,讓主責社工及案家親屬共同見證孩子的學習,陪伴孩子練習理財規劃。在會議中,也創造對話的空間,讓案家親屬及主責社工能與孩子說說話。

    「不對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你要讓別人看不起你嗎?媽媽努力在工作賺錢,希望能帶你回家,我們一家人住一起。萬一你被抓去關了,我們要怎麼住一起?你怎麼這麼不會想,去給人家偷東西,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孩子的母親語重心長的說著。

    「皓皓,社工阿姨要很認真的跟你說,當機構老師跟社工阿姨說你偷東西,當下心情真的很沉重也很難過,不相信你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擔心萬一你真的被警察抓走怎麼辦?我真的不希望去少年感化院看你,所以希望這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會議結束前,也約定了半年後,會再召開一次會議,檢視並見證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在愛中學習,在相信中看見成長

半年後,再度邀請孩子縣市政府的主責社工、家長共同前來家裡開會,一同見證孩子的進步與成長。在會議中機構社工一一的列出這半年,孩子的進步,也邀請家長、主責社工繼續勉勵孩子「要做對的事情,做好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看不起你,知道嗎。」會議結束後,母親含著淚水,不停地與本家師長道謝,也透過主責、家長的見證與肯定,孩子越來越有自信。


貼心小叮嚀//教養小撇步:

陪伴孩子面對行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的問題行為能否獲得正向的改變是重要的課題,但有些時候,父母長輩因為急著要督促孩子改變問題行為,或者擔心孩子再犯,不知不覺便容易以懷疑或質問孩子的方式,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忽略了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與需求,才是問題行為改變的契機,所以親愛的父母長輩,我們不是法官或偵探,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定罪,而是被了解與陪伴。

「馨」的陪伴~慈馨人物誌

訪談/撰稿:研發暨社會資源組 黃思恬社工師
受訪者:慈馨少年家園 蘇盟惠資深社工
慈馨兒少之家 簡采琦資深社工

陪伴,是一種身體力行的過程
為了更多了解安置機構從業人員的留任原因,促成了此次訪談的機會。
「因為我想要『陪伴』這些孩子。」
少年家園盟惠資深社工在慈馨已經有八年的服務年資,這是她繼續留任的原因。
一次與盟惠資深社工陪伴家園少年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看見,少年們因為不耐氣候的炎熱以及吃重的清潔工作,情緒逐漸地躁動……。沒過多久,浮躁情緒的渲染力越發強大,開始出現髒話漫天的情況,抱怨耳語也持續流動著。在這樣不容易掌控的情境中,卻看見盟惠資深社工以身體力行的示範以及鼓勵的語言撐住少年們的狀態,對於少年的髒話也持續溫和的提醒。
這過程中,沒有指令般的言語、沒有要少年忍耐、沒有受情境影響的負面情緒、沒有責備。有的是溫暖卻顯堅定的話語,讓少年們去經驗眼前的不容易,其實不如自
己所認為的這般困難,並且,無論處境如何,盟惠資深社工都願意站在現場和少年們一起同行。
筆者在旁觀察著、也感動著,並且更深刻體會盟惠資深社工的「陪伴」,有著一股力道,不是站在旁邊聲嘶力竭的加油打氣,也不是跟隨在旁默默觀察,是一種「我們一起做、一起體驗、一起感受各種情緒」的陪伴。這樣的「同行者」是許多走在自立路上的少年最真實的需要。

豐厚,自我修復的助人工作
「孩子會進步,妳可以感受到整個團隊也在進步,妳會想跟團隊一起進步。」
兒少之家的采琦資深社工在受訪時這麼說著。
采琦資深社工在慈馨完成大學社工系實習後,同年進入慈馨工作,而上述這段話是采琦資深社工繼續留任的原因。即便在工作的第一年,幾乎每一天都承受著工作的高度壓力,有些時日,甚至帶著為了緩和複雜性創傷孩子的失控情緒,而讓自己不慎受傷的瘀痕……,卻因著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仍然為著孩子微小的進展而感到有力量,以及團隊持續對直接服務人員的支持,讓采琦資深社工感受到機構安置服務的價值。在平日與采琦資深社工合作的過程中,采琦資深社工總是這樣說著:
「在這裡,會讓妳感覺自己就像一棵樹,不斷的受滋養,而後不斷的成長。」
另外,也看見采琦資深社工對自己在工作中產生情緒勞務時的自我照顧,一天周末,團隊從早上即因一位孩子的情緒失控情況,持續地啟動各項分工,心理師暫停了原訂的兒童團體工作,投入個別陪伴,生輔與社工則分別關照其他孩子們的情況,原本應當是寧靜的上午時光,因著孩子的不穩定狀況而籠罩緊張、浮動的氣氛。在事件處理告一段落後,看著回到辦公室的采琦資深社工緩緩地為自己點上一盞香氛蠟燭,並提醒團隊的夥伴可以去泡杯熱飲,緩和一下。透過這些自我照顧的行動,隨即可以感受到舒緩的氛圍在辦公室流動起來。一會時間的休息後,團隊又再因為孩子第二波的情緒爆發,再度啟動事件的處理。
對於采琦資深社工的看見,是她不被撼動的內在安全感,再連結著采琦資深社工於訪談中對其家庭背景的分享,可以理解這樣厚實的安全感受,來自其父母在教養
上的滋養以隨時對自我狀況的關照。而安全感也是多數安置機構的孩子們很是缺乏的一部分,透過采琦資深社工從不放棄且堅毅的陪伴,正一點一滴地補充著孩子們
內在的缺乏,以及滋養著孩子們內在對於被接納與呵護的想望。

用生命陪伴生命,是一種深耕也是一種豐厚
從兩段訪談裡面,相信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兒少安置機構從業人員在工作過程的挑戰與不容易,以及兩位資深社工對慈馨兒少無條件的接納與陪伴,這也是陪伴創傷兒少走向復原很重要的保護因子。而兩位師長能夠有此堅毅的特質,除了自我生命歷程中被培育的復原力以外,在面對挑戰的歷程中,工作團隊與給予的支持也成為兩位師長得以堅持在工作最前線重要的力量。
兒少安置機構的服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有人說,他是修煉的道場,透過日常生活中陪伴複雜性創傷的孩子,在情緒勞動高的環境中,工作人員需要自我覺察與照顧,並持續提升專業的能力。然而,這份工作最迷人的地方,來自服務的孩子生命漸漸開展、生活逐步穩定。在這樣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中,工作同仁與孩子,都能在慈馨深耕自己的生命,並豐厚自己的生命。

養分

文/諮商所實習生 陳羽霜

今年暑假至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實習,與慈馨兒少相處兩個月的日子裡,著實成長不少,無論是對於自我覺察,或是實務上的學習,都能讓我更加理解實務工作場合中的不容易,而這些不容易仰賴每一位辛苦的工作人員的付出,一一克服,才能結出碩大的果實,提供養分給慈馨家的孩子們。

現在回想起那兩個月的經驗,難以忘懷的確實是與那些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有位孩子對我說了一段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不喜歡實習生一來就一直找我們聊天,我跟你並不熟識,等我觀察完之後我自然會去找你聊天。」這段話讓我思考了好久,經過幾番咀嚼,才能逐一消化,原因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出現在這個環境裡對孩子而言是陌生的,而主動的我們像是忽然闖入別人的生活空間,沒有依循他們的生態,以至於孩子對於這個行為感到不適應。在一開始的相處中,可能抱持著想要與他們趕緊建立關係的目的,開始漫無目的談話,卻忘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談話所保有的自然。

記得在家園暑假方案的某次小組會議,無意間聊到過年,有位孩子說:「他很珍惜每次返家的機會。」不過他同時也告訴我,有的孩子並不如他那麼期待,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同,所帶來的體會也就會有所不同,只是當孩子告訴我這段經驗時,同時也能讓我反思到自己身上,讓我發現自己對於回家這件事情,離家後的變化有不同的感受了。在小組會議中,雖然我的身分為實習生老師,但也在小組成員中獲得對於事件不同角度的思考。我能感受到每個小組成員都能成為彼此的生命老師,不分年齡、性別,沒有拘束的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帶給他人啟發、反思,同時也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拓展自己對於每個事件能夠有不同的見解。

這是難得可貴的實務經驗,也是很真實的感受。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真誠一致的態度,慢慢建立起關係;也在熟悉彼此後,談論交流的過程中,成為對方的導師,至今在日常中仍會想起這些點滴,也著實成為我生命中的養分了。

作為實習生的經驗學習:
開始實習後,就不如過往在課堂上學習理論一樣了,更多的是實務場合學習,也必須更加謹慎,在還沒開始實習前我想像的學習是能夠結合理論與實務,但我獲得更多的是來自這個工作場合所帶來的回饋及覺察。從與方案小組的互動中,進而與督導討論,我能慢慢看見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狀態,也能從中探索自己在行動背後的動機,思考背後的「為什麼」,在行動之前讓自己的想法能夠進入一個空間,被好好呵護,也是因為能在機構實習後,才了解到在助人工作中的自我照顧是多麼重要。


註:陳羽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諮商心理組學生,2021年至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進行暑假實習二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