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計畫發表

「家」是什麼?

每個人對於「家」有不同的想像,每一年度的家庭經營計畫發表,邀請專業照顧者(保育/生輔員)進行經營小家的計畫發表,藉由沉澱與反思,共同見證生命的學習與成長。

今年的發表中多元而豐富,有夥伴帶著畢業的稚氣進入助人工作,分享探索與覺察的歷程;有夥伴正在經驗混亂與衝突,分享如何自我整理與調節;也有夥伴因著角色的轉換,分享轉變與自我整合的過程。「佩服慈馨的夥伴,在助人的過程中,願意回應自己的生命議題,當生命在彼此間流動,我們也就在復原的路上了。」臺中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蔡佑襁高級社工師給予回應。

助人這條路不容易,因為我們理解這份價值與意義。「做『人』的工作,允許自己的挫折,沒有不好,盡心盡力就好,學習如何在能量耗竭下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夠陪伴孩子走這段失落的路。」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瑞華教授給予夥伴們支持與鼓勵。

發表會中,我們開啟了經驗整理與對話的空間,如同生命一般,有開心、有失落,有成長、有混亂,但我們彼此互相支撐著,一起實踐生命陪伴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用生命陪伴生命 感受愛的溫度☀

「老師,前面有階梯,小心喔!」婷婷輕聲地提醒著,小心翼翼帶著紹慈老師走到佛堂,這是婷婷每次課輔前的貼心任務。

紹慈老師對孩子來說有些特別,雖然眼睛看不到,但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什麼問題都難不倒她。課輔地理科目時,婷婷會說出自己的問題,紹慈老師回答,透過這個歷程,婷婷學習歸納自己的問題,並練習如何將問題好好說、說清楚。

「老師,您要怎麼坐公車上班?好危險喔!」「老師,你以前讀書是不是很辛苦?」「老師,您要喝水嗎?我幫你倒。」其他幾位孩子特別在下課前站在門口等待,希望可以一起陪伴紹慈老師走到門口。在紹慈老師身上,孩子們看見面對生命挑戰的勇氣與態度,也學習對身邊需要的人付出關心與幫忙。

上週段考剛結束,這週課輔老師仍持續陪著孩子檢討、訂正考卷,看看哪裡不小心做錯了,檢視哪個地方自己還沒學會。感謝每一位課輔老師的用心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溫度。

趁著連假,跟孩子一起創造生活體驗吧!❤️

食衣住行,是生活基本所需,如何陪伴孩子在生活中養成獨立自主能力呢?在「食」的教養上,慈馨兒少之家特別訂定每周日為「親子下廚日」,少年家園更提升為放假日皆由生輔老師帶領孩子們討論,如何料理三餐,此時,孩子們各式各樣的想法和意見,就會通通跑出來。

「老師!您看這個圖片的炒麵看起來好好吃喔!有機會可以做做看嗎?」為了引起孩子烹煮的興趣,老師會和孩子一起研究食譜,然而,各式美食圖片是誘因,最重要的是「放手讓孩子做,給出機會讓孩子嘗試」。
看完食譜,老師帶著孩子先看看冰箱裡庫存的食材,份量不足或缺少的食材就會到慈馨家的廚房拿食材,少家的哥哥姊姊則需要利用小家代幣購買,模擬自立在外的生活。

「老師,讓我切菜,讓我…讓我…」
「你這樣不行啦,這樣才對…」
「來,姊姊幫你,下次就換你試試看喔!」

過程中,吵吵鬧鬧是正常的,孩子需要的是反覆練習、耐心的陪伴與引導,在一次次的經驗中,能力漸漸養成。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利用假日跟孩子們一起下廚,創造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與學習!

中秋佳節平安

圖/慈馨兒童作品

又來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在這團圓的日子裡,不管是不是和家人在一起,
只要有愛,心都能感受到溫暖。

感謝您們的支持,
讓慈馨的孩子們能夠成長茁壯,
感謝您們的陪伴,
一起經歷2020年的動盪。

慈光基金會/慈馨兒少之家/慈馨少年家園
祝福您
中秋佳節平安❤快樂

我最想完成的一件事

蔡○涵

圖 / 國三 小涵、文 / 國三 大俠

我現在最想完成的事情,是可以和親弟弟住在一起,每天一起上下學和玩遊戲,這件事不容易達成,因為弟弟並不在台灣,而是在加拿大,所以這一件事有很大的困難,不過有機會就可以試試,畢竟我和他的感情非常的好。

我的目標是,等我成年之後可以和弟弟一起在台灣生活,因為我和弟弟從小就被迫分開了,我和弟弟的相處時間不長,所以這件事我不希望拖得太久,目前我正努力存錢,這樣未來才有能力將弟弟從國外接回來。

因為已經很久沒看見弟弟了,所以有時候一想到弟弟,便會難過到想哭,但我告訴自己,不能因此就延遲其他該做的事情。不過,這種難過到無力的感覺,以及想要再堅強一點的心情,總是不斷矛盾著,久而久之,就變成心事重重,甚至不想也不敢說給別人聽。     雖然現在的我,無法辦到與弟弟生活這一件事,但我很認真想著可行的辦法,也相信未來一定能實現這一件事!

我漸漸發現

圖 / 小六 阿祥、文 / 國三 冰山美人

小時候,有很多事情,需要大人的教導,像禮貌、說話的態度,或者是用餐的禮儀。但是,大人的提醒對我來說,總感覺很煩躁或很討厭,因為我不喜歡聽大人說重複的話。直到長大,才發現大人說的話,真的要聽,他們講的話,對我們的未來是有幫助且有用的。

小時候的我,不懂禮貌,總是對長輩大呼小叫的,長輩說一句,我卻頂了好幾句,長輩提醒,我也不會聽。就這樣習慣性對別人頂嘴,或者口氣不好,與同儕間的相處時也是如此。有一次在學校,我因為沒交作業被老師罵,所以情緒非常的不好,恰好那天班上有位女生因拿取的東西太重,想請我幫忙,我當下覺得很煩,就直接跟那個女生說:「沒看到我現在心情不好嗎?」當下那個女生愣住了,就默默地離開,旁邊的同學看不下去,就對我說:「你口氣可以好一點嗎?」當下我就反駁說:「干你什麼事!」講完後我就走掉了。到了隔天,我到班上,發現大家都離我遠遠的,我心想,如果昨天選擇不反駁,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因為真的受不了大家不理我,所以我就在廁所哭了起來,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心情不好,口氣差了點,就被班上的人排擠,我根本不想變成大家討厭的人!心裡十分難過的我一直哭,直到老師來找我,把我帶到辦公室。老師說:「我知道班上的同學都沒有人要理你,但在同學不理你的背後,有著同學想告訴你的話,或許你太習慣不開心或生氣時,就對人不禮貌,這些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在別人看來,你的話語已經傷到了別人,所以同學希望你能改進。」老師說完,我認真思考我的行為、態度,從那之後,我就努力的改進,而同學們也漸漸願意靠近我。     現在的我,已經懂得更多與人相處的禮貌,也不再是那個對著長輩大呼小叫的女孩,我漸漸明白了家人教我的禮儀,也理解了家人說的道理。原來,有些事情,只有遇到了挑戰和壓力,才能讓人更清楚自己的狀態,也讓人看到自己的限制,以及改進後的成長。我也漸漸發現,自己的人際關係、與他人的相處,與從前相比,是更加順利了。

社區合作:和兒童少年共學的相遇相育

文 / 社區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顗帆

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身為社區的一份子,一直期待能和社區有更多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些年,所幸學區的成功國小和育英國中,打開校門讓諮商所的夥伴可以進到校園帶領團體,展開和兒童少年相遇、同時也相互成長及療育的旅程。這兩所社區的學校,一直也是我們家園孩子們成長的後盾(多年合作的默契,來自我們一起面對好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小困難,其中的辛勞和感謝,合作的夥伴們懂的);而能到校園帶領兒童少年的團體,不僅是諮商所在地服務的初衷,同樣也是基金會期待回饋社會的願景。

本次專欄特別邀請了珊如宜君,兩位在諮商所即將完成一年全職實習的實習諮商心理師。
一年的實習歷程,在成功國小帶領了一整年的長期人際成長團體,看著一群孩子們從團體中的失控,陪伴孩子們在人際互動中有更開朗的成長。在育英國中,則是兩個學期個帶領兩個不同的團體:性別團體、愛情團體,聽著青少年對性別意識的反思討論、對於愛情的憧憬好奇,從中也更加認識和靠近了自己。
以下,邀請珊如和宜君的分享,敘說和這些兒童少年共學、相遇、相育的故事


維特的時光小屋

文 / 實習諮商心理師 林珊如

還記得初時聽見能夠到隔壁的國小與國中帶領團體時,即使對國中與國小的團體有點陌生,但仍是懷抱著躍躍欲試與豐富的想法,期待自己能在兒童與青少年團體裡施展自己的學習。第一次與成功國小的孩子們接觸時,我發現兒童的小世界是天馬行空且充滿創意的;他們的出奇不意與不按規則出牌的反應讓我措手不及、他們的躁動令我忍不住隨之起伏。
而困難總是不會只有一個乖乖來到面前,等待解決後才迎來下一個;另一方面著手開始第一次的育英國中青少年團體,與成功國小不同的是需要自己設立主題並招生,性別角色主題在國中裡面臨著找不到成員參加的窘境,然後才發現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與兒童和青少年太遠。

我學習回到相同年紀去思考那年紀的我是什麼樣貌,腦袋瓜裡想的都是哪些事情、哪些想法,以及生活裡我總是敏感著什麼感覺。漸漸地,彷彿那個年紀的我,也跟著成員們一起在團體中學習成長,陪著兒童練習規則、也用他們的視野看世界;跟著青少年豐富更多對性別、對愛情的認識。
一年飛逝,意想不到的收穫,感受到自己內在小孩的成長。原來,不僅是學習如何帶領兒童與青少年團體,也經驗到讓孩子們帶領著自己的蛻變。


用陪伴演奏成長的序曲

文 / 實習諮商心理師 林宜君

如果要性別刻板印象地說,女人心,海底針;那青少年的心,大概藏在深海的大貝殼裡,說對咒語,才有機會看見貝殼中稚嫩但熱情的心。和育英國中團體成員的合作,如同照顧8盆含羞草般,嘗試找到對的頻率,等待分享性別觀點、愛情憧憬的害羞青少年,願意向陌生的老師開展枝葉,隨風搖擺。用他們的語言,談論其生活中熟悉的經驗;用和他們同在的姿態,看見其眼中的世界。我相信,惟有與青少年玩在一塊,才有更接近彼此的可能。

設計成功國小團體方案時,大多參考既有的團體研究或方案,著重在構思團體內容,反而少讀到leader帶領兒童團體後的經驗反思(急需尋求普同感)。
帶完一年的團體,更多隱藏在方案架構下的學習是:如何讓成員都能在團體之中。「在團體之中」,並非意味每個成員都坐在椅子上(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而是創造一個團體氛圍、活動,讓不同狀態的成員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他可以只用聽的、躺在地上邊蠕動邊看白板、和其他成員悄悄話,但輪到他時知道接下來的步驟。如果要以簡短幾個字形容這一年帶領兒童團體的經驗,那會是「大開眼界」,我認識到:

  1. 兒童精力無極限,他們較聽不清楚低頻聲音,我在帶完團體後常常喉嚨痛。
  2. leader需要時時留意小細節,並立即給予10倍的社會性增強與肯定,因為來參加團體的成員,在生活中可能較少得到被稱讚與鼓勵的回應。
  3. 孩子一定有所成長,一週週的見面可能無法發現,但比較第1次團體與第16次團體,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變化這麼大。
  4. 孩子都會想被好好帶領、關愛,端看老師、家長、大人用什麼方式靠近他們。

這一年與兩校團體成員的相遇,都讓我更相信孩子遊戲的本能,以及自我實現、追求成長的天賦,也為我在與兒少工作的歷程中,寫下珍貴美好的一頁!

我的未來不是夢~成為生涯的掌舵手

文 / 慈馨少年家園教保組組長 鍾宜珮

對於家園少年來說,國三階段是生涯發展的抉擇時刻,此時的「生涯決定」則影響了少年接下來的升學、專業能力、生涯發展和未來,對此家園在協助少年進行相關決定時,會考量以下狀況:

  • 個人經歷:Savickas主張職涯抉擇歷程是個體對自我概念的詮釋及經由自身與環境的調適和互動而形成。少年在環境穩定後自我概念正向發展,惟在學習自尊上,仍會因早期學習不穩定影響其自信,進而造成生涯選擇的狹隘。
  • 社會支持:少年身心發展未成熟,故在生涯選擇上,父母須從旁引導和協助;陳淑丹(2002)與林怡青(2001)的研究皆發現,家人(特別是父母)及師長對於青少年在生涯決定上具影響力(林蔚芳,2012),此時家園內師長為其引導之重要依靠,另家園也會視情況邀請其生命中重要他人來給予其支持和陪伴。
  • 環境因素:環境直接或間接對少年生涯探索與抉擇造成深遠影響,家園透過多元化的引導,如:跨越困難系列講座、圓夢計畫、職涯探索等活動,來協助少年多元認識,並深入認識更多職業內涵,後續更結合學校生涯教育等相關結果,讓少年在生涯決定更貼近其需求。
少年財務自立團體:透過媒材演練,讓少年對於未來自立生活的支出費用更有現實感。

108年下半年開始,家園共有七位少年即將面臨生涯決定,家園連結家園心理師施作「多元智能量表」並結合「職業興趣組合卡」,讓少年看見自身能力和職業趨向,強化少年自我認識和認同,在少年提出生涯目標時,會帶領少年看見該項職業的內涵、應具備之能力,並檢視目前能力現況;學業現況與升學目標是否有落差或其生涯目標與其特質有許多衝突等。

少年生涯團體:老師利用圖卡引導少年說出對生涯的想像。

近年來,因應法令更動,少年安置期限縮短,少年需更早面臨自立之準備,為使少年於離開家園後具有就業能力和動力,故以「針對少年未來選擇的道路與科系是否未來能夠有自立養活自己的能力為優先考量」,作為生涯會議之目標,有位少年小正去年9月轉入家園,在進入家園前,生活領域並非在中部,面對生活環境驟然的改變,造成其在生涯決定有了不同的影響,在會議中透過測驗結果的說明,讓小正理解自身具備操作能力,而其對於汽修有高度的喜愛和了解,對此也帶入汽修未來的發展,以及該科系學習內涵,後續更發現小正認同的同儕就讀的高中內也有汽修,而透過該同儕的分享,小正期待能夠該校就讀,經與小正導師合作,老師也鼓勵小正在學業上繼續努力,就讀該校機率高,而小正也因此積極準備國中會考。

少年各自表述未來的生涯想做什麼,並將符合的特質寫在白板上。

家園協助少年逐夢,引領少年往夢想的方向前進,而少年是掌舵手,夢想的方向可以討論、可以陪伴,但路要少年自己走;在實踐夢想的路上更需要少年踏實地走每一步,沒有什麼事情是能一步登天,達到目標的捷徑在於每天一小步一小步的耕耘。

生涯會議:社工、心輔及小家老師與少年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