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馨看見無限可能

社工實習生 林蕙平

在慈馨暑期實習分享會,與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談到我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就是當一位兒少之家的保育/生輔老師,在實踐這個夢想的過程中,和孩子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讓我覺得無比幸福,後來雖不得不離開當時的機構,但對兒少安置領域仍有著許多的熱情和好奇。

當我還是一個徬徨無措的生輔員時,就曾聽過慈馨兒少之家,當時的我,非常好奇慈馨到底是怎麼樣一個地方,非常幸運的,這次藉著研究所實習的機會,我終於能夠踏進慈馨,一解內心長久以來對兒少安置實務的許多困惑。

「相信療效因子不只發生在諮商室中,而是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在實習前參加了慈馨的保育體驗營聽到這句話,這正是我當初在兒少安置領域工作時的信念,在實習的過程中,更是時時刻刻見證慈馨的社工、保育老師們,在忙碌瑣碎的生活中落實輔導的信念。當孩子有情緒時,依據孩子的個性、年紀、可能的原因,決定回應的方式,讓孩子能夠逐漸冷靜下來;當孩子犯錯時,沒有威脅斥罵和一味的責怪,而是協助孩子去面對自己的錯誤,並培養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時時刻刻看到孩子的亮點,不把孩子的「好」視為理所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這個家中,能夠建立安全依附、信任歸屬感,能如其所是的被愛、被接納。我想這就是對孩子來說,一種與過往截然不同的矯正性經驗,讓孩子能夠經驗到更滋養、真誠和正向的人際經驗,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不需要再透過耗費自身能量的種種行為,來保護自己。

很佩服慈馨的每位老師,都在創造一個具有療效的環境,因為安置機構的工作性質特殊,工作和生活幾乎是融為一體,尤其是忙碌起來很難有明確的劃分,考驗著每位老師的身體、心理健康,以往常常覺得,光處理眾多孩子的例行生活瑣事和突發狀況,長期下來就已經心力交瘁了,如何能建立起高品質的互動關係?我在慈馨終於找到了解答,因為在這裡,老師們能夠被支持,互相信任,並從工作中有所學習成長。現代的兒少安置工作絕不是只有慈悲和愛就能勝任的,更需要透過不間斷地反思、討論和督導,才能走的長遠,免於耗竭;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年比一年更進步,更知道要帶著自己和孩子們往何處前進,而不會迷失在日復一日的追趕跑跳碰和解決不完的問題中。

暑期實習的我,其實帶著很多的戰戰兢兢,面對孩子的種種挑戰雖不陌生,但過去失敗的處理經驗卻像是緊箍咒一般,讓我對自己充滿了懷疑,還有許多的自我批判。在慈馨實習的日子裡,除了從老師們身上學習著理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動力、學習回應孩子,另一方面也從孩子身上看到生命的韌性,那份韌性不僅僅是來自才藝、課業的表現,更多是來自於孩子學習獨立自主而綻放的光芒,從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看著孩子跨越自己的弱點和恐懼後露出自信的微笑;在忍受不確定感和挫折時,不肯放棄的眼神。在這些辛苦的過程中,慈馨作為孩子的後盾,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能放心去嘗試,而孩子總是能有著出乎意料的,令人感動莫名的時刻。

我們常常鼓勵著孩子不要害怕嘗試,即使犯了錯也是一種學習,我想這個提醒對我自己來說也是重要的。即使我曾經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跌倒了,曾經感到挫折,對自己失望生氣,但在慈馨實習的日子裡,我也開始慢慢「饒」了過去的自己,正因為知道慈馨如何營造所有老師對教養理念的共識及合作網絡,以及更了解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和專業程度如何影響一個機構的運作,我才更接受了自己的限制,不再獨自背負罪惡感,我開始接納自己在第一個夢想裡,雖然不完美,未能盡如人意,卻仍是我珍貴的生命經驗。

在慈馨實習,讓我重新相信兒少安置的理想樣貌有實現的可能,兒少之家可以真正成為孩子身心的避風港,輔導和管理之間可以平衡,個別化和公平性能夠被兼顧,教養不一定只有賞罰分明一條路,還可以有更多的對話和討論,不僅處理表面行為問題,也要照顧內心的需求。雖然孩子的成長改變需要很漫長的時間,在陪伴孩子的路途中也並非一路順遂,謝謝慈馨讓我看見老師們對這份「生命轉化」工作,有著細水長流的熱情和耐性,也祝福慈馨的老師和孩子們,能好好愛自己,照顧自己,有更充沛的能量追尋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