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倫理談協助孩子自立

慈光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顗帆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圓)。」離婁能在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公輸子出神入化的工藝技術,被奉為工藝的祖師。然而,即便是如此好的眼力、如此精湛的巧手,若是沒有圓規、尺這些工具,也很難成方畫圓。後世延伸,規矩就成了行事的準則—倫理;倫理可能會因族群或文化下的不同差異,而有普世倫理價值的討論;例如「確保兒童得到保護的權利」,是已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聯合國則以「兒童權利公約」作為宣示及普世準則。

財務學習課程~正確理財觀念,從小紮根!

在助人專業領域的發展中,也有助人專業行事準則的倫理,來規範助人專業人員的專業行為;不僅是規範在此專業下應當和不應當的行為,更是在形塑這專業自身的價值觀。台灣目前助人專業領域的倫理守則,有「社會工作倫理守則」、「諮商心理專業/諮商心理師倫理守則」、「臨床心理師倫理規範」等,皆以接受服務當事人的最佳權益福祉為考量。

學習製作手工餅乾

在兒少安置機構當中,什麼是安置兒童少年的「最佳權益福祉」呢?在慈馨家,我們常說「孩子在入家的第一天開始,就是在準備離開這個家。」他們總有一天要離開這個家,有的可能是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更多的是從這個家長大後進到社會中自立。因此,慈馨家在專業倫理上思考孩子們的最佳福祉,就是「自立」。在這個家園所做的每件事,最終的目的都在培養孩子們,在生活中逐步長出自立的能耐:從基本的身體照顧開始,讓他們在生活中經驗到被好好地養育和照顧,培養他們學習關照身體,而能做健康的自主管理。生活自理的關照,在陪伴下引導學習,給予空間逐步練習,而能長出自己管理生活的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心理健康的關照,在好好被尊重、傾聽和陪伴下,學習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和自己這永遠的好朋友建立一個支持性、能自我肯定的關係。在社會人際層面,被這個家正向、健康的關係所滋養著,而能和重要的人發展出正向且互相尊重的關係,從中得到彼此的滿足。在自我發展層面,得到多元探索的陪伴,邊試探邊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並能自力更生,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對社會是有貢獻的。

因此,慈馨家的所有夥伴都必須心存「自立」這把專業倫理的尺:當看見孩子不會洗碗的時候,不是直接跳下去幫孩子洗碗;我們會想:孩子不會洗碗是因為肌肉發展得不好嗎?所以手指沒有力氣,或是協調不佳?若是如此,那就要帶孩子去做早療的評估,透過感覺統合課程等來訓練其肌肉發展。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是指責或處罰孩子學不會,因為在處罰之後,孩子不會的始終還是不會。我們思考:孩子犯錯是因為什麼能力沒有學會?還是這中間遇到了什麼困難無法克服?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協助孩子從中學習到怎麼面對、怎麼負責?因此,會開放地去了解孩子的困難,帶著孩子一起想可以怎樣學得會、做得來。

烹飪學習活動~讓礙子喜愛烹飪,從小開始DIY!

當孩子反覆出狀況的時候,我們自然也會經歷挫折、失望,但不會就這樣停在這裡,甚至失去對於專業服務與對於孩子的信心。我們會想著:人的生命就是不斷在練習的過程,孩子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那是什麼樣的困難?我們和孩子可以怎麼一起面對這困難?可以怎麼學習?可以怎麼互相支持和鼓勵繼續往前進?因此,在看見困難的同時,也看見這過程中的不容易,看見我們彼此的付出,看見一點點小小的移動和進步。……如同上述的例子,慈馨家在生活中實踐著「自立」的專業倫理理念。這過程,需要夥伴們彼此的提醒、需要經常對我們所做的事提出好奇、需要時刻反思這麼做的背後所想的和所相信的是什麼。有時,我們也會偏離軌道;然而,最可貴的是我們願意整理經驗,反思經驗中的學習。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看見我們做得好的,給予肯定;看見我們做得不足的,給出接納和允許的空間,相互支持地去創造如何面對及調整,然後再回到我們的道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