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合作:和兒童少年共學的相遇相育

文 / 社區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顗帆

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身為社區的一份子,一直期待能和社區有更多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些年,所幸學區的成功國小和育英國中,打開校門讓諮商所的夥伴可以進到校園帶領團體,展開和兒童少年相遇、同時也相互成長及療育的旅程。這兩所社區的學校,一直也是我們家園孩子們成長的後盾(多年合作的默契,來自我們一起面對好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小困難,其中的辛勞和感謝,合作的夥伴們懂的);而能到校園帶領兒童少年的團體,不僅是諮商所在地服務的初衷,同樣也是基金會期待回饋社會的願景。

本次專欄特別邀請了珊如宜君,兩位在諮商所即將完成一年全職實習的實習諮商心理師。
一年的實習歷程,在成功國小帶領了一整年的長期人際成長團體,看著一群孩子們從團體中的失控,陪伴孩子們在人際互動中有更開朗的成長。在育英國中,則是兩個學期個帶領兩個不同的團體:性別團體、愛情團體,聽著青少年對性別意識的反思討論、對於愛情的憧憬好奇,從中也更加認識和靠近了自己。
以下,邀請珊如和宜君的分享,敘說和這些兒童少年共學、相遇、相育的故事


維特的時光小屋

文 / 實習諮商心理師 林珊如

還記得初時聽見能夠到隔壁的國小與國中帶領團體時,即使對國中與國小的團體有點陌生,但仍是懷抱著躍躍欲試與豐富的想法,期待自己能在兒童與青少年團體裡施展自己的學習。第一次與成功國小的孩子們接觸時,我發現兒童的小世界是天馬行空且充滿創意的;他們的出奇不意與不按規則出牌的反應讓我措手不及、他們的躁動令我忍不住隨之起伏。
而困難總是不會只有一個乖乖來到面前,等待解決後才迎來下一個;另一方面著手開始第一次的育英國中青少年團體,與成功國小不同的是需要自己設立主題並招生,性別角色主題在國中裡面臨著找不到成員參加的窘境,然後才發現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與兒童和青少年太遠。

我學習回到相同年紀去思考那年紀的我是什麼樣貌,腦袋瓜裡想的都是哪些事情、哪些想法,以及生活裡我總是敏感著什麼感覺。漸漸地,彷彿那個年紀的我,也跟著成員們一起在團體中學習成長,陪著兒童練習規則、也用他們的視野看世界;跟著青少年豐富更多對性別、對愛情的認識。
一年飛逝,意想不到的收穫,感受到自己內在小孩的成長。原來,不僅是學習如何帶領兒童與青少年團體,也經驗到讓孩子們帶領著自己的蛻變。


用陪伴演奏成長的序曲

文 / 實習諮商心理師 林宜君

如果要性別刻板印象地說,女人心,海底針;那青少年的心,大概藏在深海的大貝殼裡,說對咒語,才有機會看見貝殼中稚嫩但熱情的心。和育英國中團體成員的合作,如同照顧8盆含羞草般,嘗試找到對的頻率,等待分享性別觀點、愛情憧憬的害羞青少年,願意向陌生的老師開展枝葉,隨風搖擺。用他們的語言,談論其生活中熟悉的經驗;用和他們同在的姿態,看見其眼中的世界。我相信,惟有與青少年玩在一塊,才有更接近彼此的可能。

設計成功國小團體方案時,大多參考既有的團體研究或方案,著重在構思團體內容,反而少讀到leader帶領兒童團體後的經驗反思(急需尋求普同感)。
帶完一年的團體,更多隱藏在方案架構下的學習是:如何讓成員都能在團體之中。「在團體之中」,並非意味每個成員都坐在椅子上(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而是創造一個團體氛圍、活動,讓不同狀態的成員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他可以只用聽的、躺在地上邊蠕動邊看白板、和其他成員悄悄話,但輪到他時知道接下來的步驟。如果要以簡短幾個字形容這一年帶領兒童團體的經驗,那會是「大開眼界」,我認識到:

  1. 兒童精力無極限,他們較聽不清楚低頻聲音,我在帶完團體後常常喉嚨痛。
  2. leader需要時時留意小細節,並立即給予10倍的社會性增強與肯定,因為來參加團體的成員,在生活中可能較少得到被稱讚與鼓勵的回應。
  3. 孩子一定有所成長,一週週的見面可能無法發現,但比較第1次團體與第16次團體,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變化這麼大。
  4. 孩子都會想被好好帶領、關愛,端看老師、家長、大人用什麼方式靠近他們。

這一年與兩校團體成員的相遇,都讓我更相信孩子遊戲的本能,以及自我實現、追求成長的天賦,也為我在與兒少工作的歷程中,寫下珍貴美好的一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