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當下,用「心」去看待生命的可能性

文 / 兒少之家資深保育員   陳君菱

成長中的種種經歷,使我們總是憑著直覺去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因此,當我們未受過專業訓練,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時,所有思緒常會被表面的行為問題所綁架,使我們忘記,真正的療癒力量,是你當下的「願意陪伴」

隨著社會變遷及醫療進步,被鑑定出必需特教的孩子比例逐年增多。在慈馨家,我們陪伴的孩子,已從失依但智能正常之類別,漸漸增加智能障礙、閱讀障礙、情緒障礙…等類別。他們可能因口語表達能力差,在學校與人鬧矛盾;當他們想好好寫作業或寫試卷時,卻發現上面的文字,就像看不懂的符號,進而生氣地把作業或考卷撕掉…。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面對隨時出現的大大小小的爆炸點,身為孩子的專業照顧者,需要先安定自己,才能陪伴與看見這群孩子背後的需求。

走在這漫長的陪伴道路上,空有愛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專業知能與團隊;當大家互相扶持著、突破著,便會走的又快又遠。因緣際會下,我們連結了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王欣宜主任及台中特殊教育學校陳志清校長…等相關師資,到本家為工作人員進行特殊教育訓練,幫助我們在陪伴特殊兒童的行為問題時,能有效的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以洞察其背後動機、擬出改變行為之方法。

「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或過程,透過團隊合作的歷程,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及影響性。目的不僅是要在短時間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率;在長期目標上,更期望得以改善個案的生活品質。過去教育現場,在面對行為問題,多以訓斥、懲罰、隔離為主;但正向行為支持著重「行為分析」、「功能性行為評量」與「正向行為支持介入」。因此,我們會先了解問題行為的前提事件(antecedent)、行為本身(behavior) 與行為後果(consequence)三者間的關係,消除可能影響其行為的潛在刺激,調整物理空間、心理環境;最後教導適當之正向行為,取代原來的問題行為。比如:孩子為逃避作業而出現敲頭行為,我們可以教導他以溝通板或溝通圖卡表達自己的不喜歡或討厭的情緒。 進行「功能性行為評量」是行為支持計畫的核心,唯有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才有辦法找出因應的介入策略,強化ABCR的連結。

在實際操作與演練中,針對孩子的情緒波動進行策略應對,避免孩子的情緒持續高張,導致關係對立,無法提供有效的策略陪伴。下圖則為講師提供的衝動行為應對圖:

尼采說:「愛就是理解與自己的人生觀不同、感受不同的人,並為他喜悅。愛並非喜愛與自己相似的人,而是渡過喜悅之橋,縱使彼此截然不同,也要去愛這般不同,不要否定對方,對待自己也是如此。」(註)生命最可貴的,是你願意去接納每個可能性,願純粹而豐富的愛扎根於我們及孩子心中,並帶領著我們及孩子,不放棄地愛著、努力著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註:節錄「超譯尼采」一書(原文作者: 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譯者: 楊明綺,出版社: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