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團體對團隊的影響

文 / 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近年來本家安置的家童背景日趨複雜,有受虐、被疏忽照顧、父母吸毒入獄、認知障礙、情緒障礙、學習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孩子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多重議題,帶給夥伴們許多挑戰和壓力。
因此,我們除了聘請專業教師來協助夥伴們增進專業知能與陪伴技巧外,也特別邀請吳熙琄教授來帶領敘事治療團體,紓解夥伴們的壓力,達到情緒支持的效能。

吳教授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劍橋醫院婚姻與家族臨床中心顧問與督導,美國康乃狄克州聖約翰大學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認證婚姻與家族治療師,也是台灣當代敘事治療大師。
自民國九十九年開始,我們有幸聘請吳教授以其豐富的國內外臨床工作經驗,透過「溫暖、去專家化」的敘事團體,陪伴大家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經驗。

吳教授有感於夥伴們陪伴這些被迫離家安置孩子的不容易,所以在奔波於國內外教學的忙碌之中,特別排出時間每月從台北來陪伴我們。在吳教授溫暖、親切、尊重與慈悲的帶領下,夥伴們受益良多。
敘事治療是後現代的心理治療學派,其中有許多的觀點和佛法的精神不謀而合;僅略舉其中幾點以供參考:

一、 敘事治療學派認為人不等於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孩子會有問題行為,是因為他還沒有學習到更好的方法或合宜的方式來解決他的需求;他不是問題,他是值得被愛的。換句話說,我們不喜歡孩子的問題行為,可是我們不認為他是問題孩子,仍然要接納、愛這個孩子。
這跟佛法所說,眾生因為妄想執著,所以起貪嗔癡,造種種惡業;可是他的真如本性仍然是圓滿無缺的,未來都會成佛。所以我們看見眾生做壞事,雖不與為伍,卻仍應心懷悲憫、恭敬他。

二、 敘事治療學派主張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與問題的專家;慈馨的孩子從小受到原生家庭的不當對待,所以許多能力沒有被培養,成為弱勢的族群。可是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尤其這些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更擁有堅強的生命韌力。只要我們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持和保護因子(主要就是愛),他們就有機會發揮韌力,翻轉弱勢的命運。
就像佛法所說,我們的人生境遇,都是由自己過去的造作招感來的。所以此生碰到挫折與困境,不該怨天尤人,應該自己負起責任。自己若願親近良師益友(保護因子),止惡行善,就可轉禍為福,改變自己的宿命。

三、 敘事治療學派認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寶貴的,都值得被尊重。吳教授說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不一樣,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情緒、尊重他生命中的所有的一切。這種對人的尊重,很類似「常不輕菩薩」對人的態度與精神。
在敘事團體中,夥伴們常常會敘述自己的壓力很大,常覺得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吳教授總會引導夥伴們去看見自己在這麼大的壓力之下,是如何走過來的,是如何去紓解壓力的;在吳教授的問話引導中,夥伴們會看見自己是多麼的不容易,自己原來是有能力排除困難的,而且「壓力」也是很寶貴的。夥伴們原本疲累的身心,在吳教授的短短幾句話裡,覺得能量都回來了,可以更有自信繼續向前走。
佛法說「萬法唯識」;意謂所有的覺受、喜怒哀樂等,都是隨心識轉變的。壓力和挫折也是一種感受,如果我們用正向的心念去面對,壓力和挫折豈非都是生命的禮物?

很感謝吳教授陪伴我們豐厚了慈馨的文化,也讓夥伴們可以正向的看待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對孩子們有更深層的同理和接納。
助人工作是一份利他而自利的志業與專業,也是自我修練的歷程;期許夥伴們都能不忘初衷,堅定信念,陪伴孩子們共同開啟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