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知情實踐:攜手創造療癒性社群

圖 / 高一 小涵、文 / 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顗帆

去年,曾在此分享諮商所和家園的合作,創傷知情觀點(trauma-informed approach)的團體督導模式。在那學習的歷程中,夥伴們回饋不僅在於專業工作上,而是更多回到自己的生命體會中,和自己有所靠近、能給自己空間去沈澱及反思、能夠慈悲地理解和善待自己。這些生命的體會,透過在生活中的主動調節,成為滋養夥伴的能量,而和專業成長相輔相成。

今年,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善用不同合作的機緣,試著在兒少安置的專業工作中有更多的推廣,因此也想在此分享這年的心得。其一,一定要先提到諮商所每年都會辦理全國兒少安置機構的專業訓練計畫。這是針對兒少安置機構專業服務的訓練,每年的規劃都特別思考兒少安置機構的實務需要去做規劃。
今年課程設計四天「兒少安置機構創傷知情工作坊」,廣邀五位不同領域的講師,結合了諮商心理、澄心聚焦、身體工作於兒少安置機構實務中,是相當難得的一次創新合作的嘗試。

第一天的主軸,協助夥伴們建構許多創傷知情的基本概念,講師胡甄容諮商心理師特別設計團體活動,並運用肢體行動的創意,讓夥伴們在認知的討論及學習之餘,也透過身體姿勢或動作去理解。於是,對於面對創傷壓力的神經系統反應,可以有認知上和身體知覺上的學習。

第二天的焦點要讓這些認知的學習,更進一步進到感受、經驗、身體的體會。國際澄心聚焦培訓師李蔚,帶著夥伴們靜心,一步一步從身體感覺、情緒感受連結到更深層的心理需要;夥伴回饋「突然覺得身心是一個立體的體會」、「當能看見和重新理解身體或情緒的反應,好像就可以想怎麼照顧自己」。第二天下午,齊也身心瑜伽工作,讓夥伴們回到和自己身體接觸的歷程,學習能安靜下來,聽聽身體的聲音。

第三天,多年投入創傷工作的胡美齡諮商心理師接手,以兒童青少年到成人豐富的實務案例,開啟夥伴們對於創傷知情實務的理解。夥伴們更多提出自己在機構實務中所見孩子的狀況,重新理解孩子外顯的情緒行為表現,並且研討如何在生活實務中回應孩子密對創傷的影響、能感受到安全、能建立滋養療癒的關係、能在關係中成長等。

第四天由胡美齡和楊顗帆諮商心理師合作,早上整合創傷知情的架構而成為一個實務工作模式,下午則是回到機構的實務經驗中,看見創傷療癒的基礎來自於生活一點一滴的療癒累積;激勵不同機構的夥伴們成為種子,將此帶回到家園、機構、學校、社區等場域中,透過我們自身的身體力行,拓展友善慈悲的環境復原力,而能接住受傷的孩子,也有能力接住因為服務這些孩子而受傷的夥伴們。

其二,諮商所和台中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合作,參與兒少保護安置個案創傷知情處遇模式初探計畫,投入於台中市其他安置機構的創傷知情處遇研討。在這經驗中,試圖將這實務運用帶到不同機構的現場,尤其讓第一線生活輔導的夥伴們,能夠重新理解安置兒少面對創傷的影響,並且能在實務中交流如何回應這些孩子受傷所引發的反應,而能創造孩子和工作夥伴都能感受到安全、能有所成長的經驗。甚至邀請學校一起參與個案研討,在討論中共同看見孩子想要體貼人的心意、能有所發揮的優勢;家園、學校和社工可以一起合作的可能性。我們不僅增加了對於孩子成長及生命的理解,也豐富了不同專業網絡的連結;於是,孩子的生命從創傷、問題行為變得立體了,協助孩子面對創傷挑戰的社工或教育系統也從單打獨鬥而變得立體了。

其三,於研討會發表及交流分享實務經驗。特別值得一提,諮商所應邀參與今年12月1日至2日的「109年度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聯繫會報」,這是一年一度全國兒少安置機構大聚會的場合,全國119間政府及民間兒少安置機構的院長或主任、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及科長、長年研究兒少保護專業服務及政策的專家學長代表等與會,共同研討國家兒少保護的政策及創新服務作為,協力促進這些不得不離家生活的孩子的權益。

這次大會安排了創傷知情模式作為創新服務分享,胡美齡、楊顗帆諮商心理師合作,在短短兩小時中,簡要讓所有與會夥伴能理解創傷知情的觀點,並且能透過顗帆機構實務的分享,試著貼近應用於家園中生活日常的互動作為療癒和支持復原的力量。當天分享結束,有夥伴特別分享了她的感動。夥伴在緊急安置中心工作,看到機構工作人員盡心,但也累到不行,根本無暇兼顧如此貼近安置服務對象生命創傷的自己,於是自己也跟著傷痕累累。夥伴感動機構推動創傷知情的用心,有一個長遠目標,在於創造友善、具有療癒能力的環境,能夠支撐著在這環境下生活的人們;看到機構如此的實踐,真心感動著。

我們就算有多麽努力,大概也無法預防任何一個創傷不再發生。然而,我們能透過這些連結,創造一個能夠療癒和支持人的環境,接住受傷的人,讓這些人可以休生養息而發展出自己的復原。如同我們現在的投入,期許整個兒少安置的專業服務體系,能有這樣的環境復原力。此願景,發展社群的療癒能力,也同時創造療癒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