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謊,因為我不敢說實話

文 / 編輯小組、圖 / 家童作品

生活中有許多突發狀況,孩子的說謊行為便是其中一例。
如何協助這類型的孩子,如何透過陪伴,教導他們勇於面對錯誤,並學習負責承擔呢?

手機事件

孩子對於3C產品充滿了好奇,有一天老師的手機放在桌上去忙其他事情,而阿瑞看到後便默默地將手機藏在房間,待沒人發現時再拿出來玩。
老師:「阿瑞,你有看到我的手機嗎?」
阿瑞:「沒有呀!」
老師便一一的詢問每個人,大家都表示沒有,直到最後,回撥手機後,「鈴!鈴!鈴!」的聲響從阿瑞的房間不斷傳起,那一刻……
阿瑞慌張得不知所措,心裡有好多的害怕,但是卻又不敢說實話。

擔心責備

當下,阿瑞心中有許多的緊張和焦慮:「老師會不會罵我?我沒經過他的同意,就拿他的手機,他會不會很生氣,不再信任我了?」阿瑞這時雖然生起悔意與自責,但因為害怕,擔心坦誠後,老師就不愛他了……。此時心裡的想法一堆,但即使想說,卻一句都不敢說,只能逃避,被動等著老師發落處理了……。

這時,老師對阿瑞說:「阿瑞,是不是你把手機收到房間去放的?」
阿瑞緊張的回答:「對不起!老師是我拿的!」
老師:「阿瑞,我不會責備你,罵你,我只是想要了解事情的經過,請你跟我說一說吧。」

釐清

阿瑞坐在椅子上,面無表情地發楞,隨後即趴在桌上道:「我要睡覺……」

老師:「你現在是不是很害怕,擔心說出來,大家會討厭你?阿瑞,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我還是會愛你,我願意陪你一起去面對,而且我覺得能勇敢地坦誠自己做錯事,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阿瑞這時緩緩地張開嘴巴道:「我……那時候看見桌子上放著手機,所以……我就把它拿走了。」

老師:「謝謝你那麼勇敢地說出來,那阿瑞你可以跟我說說是什麼時候拿的嗎?」

阿瑞:「早上九點,我看到桌上放了一支手機,因為我很想玩手機的遊戲,所以就拿走了。」

老師:「謝謝阿瑞告訴我事情怎麼發生的,我看見你對這件事很不安,但你很認真面對自己的害怕,謝謝你的勇敢。接著,老師要和你談談,這件事怎麼處理比較好。」

【教養小撇步】

遇到孩子不說實話時,父母長輩若用責罵的方式,想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使其改過,成效往往是有限的。因為孩子原本就害怕被責備,在焦慮的情緒狀態下,更不容易說實話來面對自己的行為。此時,父母長輩若展現關懷的態度,以同理的方式說出「對孩子內心想法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即使是犯了錯,自己仍被父母長輩所接納,而且大人願意陪伴他一起想辦法,那麼孩子的不安便漸漸緩下,再經引導,孩子便能振奮、並勇敢去面對自己的行為。


學習負責

老師:「阿瑞,當老師發現手機遺失就感到非常緊張,因為手機裡面有好重要的東西,現在需要你認真地向老師道歉,並且親手拿手機還給老師。」

阿瑞立即跑回房間拿出手機,親手還給老師。

老師:「老師要很認真地教阿瑞,沒有經過同意,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竊行為;而當別人詢問這件事時,你選擇說沒有,那就變成了說謊行為了。老師很愛阿瑞,所以希望阿瑞好好想想,事情怎麼做才是對的?因為你只是想玩手機的遊戲,而不是想要偷竊或說謊吧!」、「所以,老師要帶著你練習,練習將你的需求好好地表達出來,並且跟大人討論如何達成你的需求。明天起,老師會特別撥時間與阿瑞談談心,阿瑞也可以透過聊天的時間,和老師說說自己的需求或是心情感受。」

陪伴歷程與省思

孩子的成長過程,無法像大人所預期的劇本進行,我們無法判斷何時會有意外或衝擊,但我們可以用最真摯的心,陪伴與帶領他們走往正直的方向。

大人總是會對著孩子道:「做任何事情絕對不能對別人說謊!」可是,孩子內心的小小世界有好多的好奇:「為什麼不能說謊?」、「如果我說謊是為了對方好呢?」、「那大人們為什麼都會互相說謊呢?」

一般孩子提出上述疑問時,大人們往往很認真地說:「孩子,你絕對不能說謊,因為說謊會影響別人對你的信任感!說謊會讓別人討厭你的!」然而,說謊的情境千百種,背後的原因未能了解是善意、惡意、還是刻意隱瞞之前,僅用「說不說謊」當作人格的指標之一,難免有失客觀公正。

在慈馨家,師生相處密切,遇到類似「說謊」這類品格或價值觀碰撞的事件,保育/生輔老師都會思維事情真相為何?如何帶領孩子學習面對、負責與善後,是否需要重新調整教導方式?也就是師生共學,藉事歷練,孩子才能長出不一樣的自己。

後續陪伴,看見孩子的進步

後續,老師陪伴阿瑞查詢資料,讓阿瑞對物權和法治觀念有更多了解。而阿瑞不善表達自己的想法,常一語不發,老師透過引導與鼓勵方式,讓阿瑞一字一句慢慢表達。接著,老師設計情境題目,讓阿瑞了解哪些行為是適宜的,也讓阿瑞了解當下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同意,而擅自拿取會讓對方感到緊張、擔心、或難過、憤怒。再者,擅自拿取別人物品是會受到法律上的處分,讓阿瑞清楚社會價值與道德的允許界線。

阿瑞經過一系列道德與法治教導,以及情境判斷學習、表達學習之後,能遵守與認同「要經過同意才可以拿取他人物品」,當阿瑞看見有人因為好奇而去拿取他人物品時,他會主動提醒對方不可以,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阿瑞看見弟弟因為想玩玩具,當下即拿走別人的玩具,阿瑞馬上教導弟弟:「阿新,你知道嗎?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行為,若是有困難或是需求都可以向老師表達,而不是私自拿取他人物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的行為雖然當下會讓自己滿足與開心,但是事後你總是會很緊張與焦慮,擔心自己拿東西的行為會被發現,也讓遺失物品的對方會很緊張與難過,而且老師有教導我們有任何的需求,老師們都很願意幫忙,所以阿新你要把玩具還給對方,並要和對方好好地道歉,這樣子我們才是很棒與勇敢的人!」

過程中看見阿瑞循循善誘地教導弟弟,我們對阿瑞的進步感到高興;阿瑞雖然先前做出類似事情,但是他很勇敢的面對與調整。阿瑞曾說:「老師,現在當我要做事時,我就會想到您們陪伴我,讓我知道如果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就代表著自己是長不大的小小孩。現在我已經長大了,所以要控制自己的行為,我相信自己是會愈來愈進步的。」看見阿瑞現在能提醒自己遵守約定,與老師們分享自己的進步與調整,真是不簡單的事啊!誰能無過,但在錯誤中去學習與調整,才是我們要送給阿瑞的禮物與價值。

【教養小撇步】

陪伴孩子面對犯錯行為的過程,父母長輩可以視為珍貴的「機會教育」,讓孩子清楚知道該行為不被允許的原因,並且教導孩子在「善意、惡意、刻意隱瞞」……等等不同的情境中,仍應遵守社會規範及法律。

我們的做法是,跟兒童分享故事、設計遊戲情境;對青少年討論時事新聞,讓兒童青少年都知曉做人處事的原則與界線,並培養守法精神,謹記不因任何理由而觸法。此外,對於犯錯者,我們教導孩子學習去探索真相與行為背後原因,並從「公平正義」、「包容」與「接納」角度,使孩子學習關懷不同立場的人事物,藉此引領孩子了解「一體兩面」的重要性,也培養孩子判斷是非、寬厚氣度的能力。


【註】此篇為本家教養家童的真實的案例,選自本家教養書「馨光:點亮孩子的未來道路」
期盼透過文章,讓讀者對兒童情緒行為議題的表徵,以及背後的原因,有更多的看見與了解。也期盼本書的教養理念與實作技巧,能給予讀者最真摯的建議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