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未來不是夢~成為生涯的掌舵手

文 / 慈馨少年家園教保組組長 鍾宜珮

對於家園少年來說,國三階段是生涯發展的抉擇時刻,此時的「生涯決定」則影響了少年接下來的升學、專業能力、生涯發展和未來,對此家園在協助少年進行相關決定時,會考量以下狀況:

  • 個人經歷:Savickas主張職涯抉擇歷程是個體對自我概念的詮釋及經由自身與環境的調適和互動而形成。少年在環境穩定後自我概念正向發展,惟在學習自尊上,仍會因早期學習不穩定影響其自信,進而造成生涯選擇的狹隘。
  • 社會支持:少年身心發展未成熟,故在生涯選擇上,父母須從旁引導和協助;陳淑丹(2002)與林怡青(2001)的研究皆發現,家人(特別是父母)及師長對於青少年在生涯決定上具影響力(林蔚芳,2012),此時家園內師長為其引導之重要依靠,另家園也會視情況邀請其生命中重要他人來給予其支持和陪伴。
  • 環境因素:環境直接或間接對少年生涯探索與抉擇造成深遠影響,家園透過多元化的引導,如:跨越困難系列講座、圓夢計畫、職涯探索等活動,來協助少年多元認識,並深入認識更多職業內涵,後續更結合學校生涯教育等相關結果,讓少年在生涯決定更貼近其需求。
少年財務自立團體:透過媒材演練,讓少年對於未來自立生活的支出費用更有現實感。

108年下半年開始,家園共有七位少年即將面臨生涯決定,家園連結家園心理師施作「多元智能量表」並結合「職業興趣組合卡」,讓少年看見自身能力和職業趨向,強化少年自我認識和認同,在少年提出生涯目標時,會帶領少年看見該項職業的內涵、應具備之能力,並檢視目前能力現況;學業現況與升學目標是否有落差或其生涯目標與其特質有許多衝突等。

少年生涯團體:老師利用圖卡引導少年說出對生涯的想像。

近年來,因應法令更動,少年安置期限縮短,少年需更早面臨自立之準備,為使少年於離開家園後具有就業能力和動力,故以「針對少年未來選擇的道路與科系是否未來能夠有自立養活自己的能力為優先考量」,作為生涯會議之目標,有位少年小正去年9月轉入家園,在進入家園前,生活領域並非在中部,面對生活環境驟然的改變,造成其在生涯決定有了不同的影響,在會議中透過測驗結果的說明,讓小正理解自身具備操作能力,而其對於汽修有高度的喜愛和了解,對此也帶入汽修未來的發展,以及該科系學習內涵,後續更發現小正認同的同儕就讀的高中內也有汽修,而透過該同儕的分享,小正期待能夠該校就讀,經與小正導師合作,老師也鼓勵小正在學業上繼續努力,就讀該校機率高,而小正也因此積極準備國中會考。

少年各自表述未來的生涯想做什麼,並將符合的特質寫在白板上。

家園協助少年逐夢,引領少年往夢想的方向前進,而少年是掌舵手,夢想的方向可以討論、可以陪伴,但路要少年自己走;在實踐夢想的路上更需要少年踏實地走每一步,沒有什麼事情是能一步登天,達到目標的捷徑在於每天一小步一小步的耕耘。

生涯會議:社工、心輔及小家老師與少年共同討論。

每個當下,用「心」去看待生命的可能性

文 / 兒少之家資深保育員   陳君菱

成長中的種種經歷,使我們總是憑著直覺去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因此,當我們未受過專業訓練,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時,所有思緒常會被表面的行為問題所綁架,使我們忘記,真正的療癒力量,是你當下的「願意陪伴」

隨著社會變遷及醫療進步,被鑑定出必需特教的孩子比例逐年增多。在慈馨家,我們陪伴的孩子,已從失依但智能正常之類別,漸漸增加智能障礙、閱讀障礙、情緒障礙…等類別。他們可能因口語表達能力差,在學校與人鬧矛盾;當他們想好好寫作業或寫試卷時,卻發現上面的文字,就像看不懂的符號,進而生氣地把作業或考卷撕掉…。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面對隨時出現的大大小小的爆炸點,身為孩子的專業照顧者,需要先安定自己,才能陪伴與看見這群孩子背後的需求。

走在這漫長的陪伴道路上,空有愛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專業知能與團隊;當大家互相扶持著、突破著,便會走的又快又遠。因緣際會下,我們連結了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王欣宜主任及台中特殊教育學校陳志清校長…等相關師資,到本家為工作人員進行特殊教育訓練,幫助我們在陪伴特殊兒童的行為問題時,能有效的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以洞察其背後動機、擬出改變行為之方法。

「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或過程,透過團隊合作的歷程,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及影響性。目的不僅是要在短時間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率;在長期目標上,更期望得以改善個案的生活品質。過去教育現場,在面對行為問題,多以訓斥、懲罰、隔離為主;但正向行為支持著重「行為分析」、「功能性行為評量」與「正向行為支持介入」。因此,我們會先了解問題行為的前提事件(antecedent)、行為本身(behavior) 與行為後果(consequence)三者間的關係,消除可能影響其行為的潛在刺激,調整物理空間、心理環境;最後教導適當之正向行為,取代原來的問題行為。比如:孩子為逃避作業而出現敲頭行為,我們可以教導他以溝通板或溝通圖卡表達自己的不喜歡或討厭的情緒。 進行「功能性行為評量」是行為支持計畫的核心,唯有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才有辦法找出因應的介入策略,強化ABCR的連結。

在實際操作與演練中,針對孩子的情緒波動進行策略應對,避免孩子的情緒持續高張,導致關係對立,無法提供有效的策略陪伴。下圖則為講師提供的衝動行為應對圖:

尼采說:「愛就是理解與自己的人生觀不同、感受不同的人,並為他喜悅。愛並非喜愛與自己相似的人,而是渡過喜悅之橋,縱使彼此截然不同,也要去愛這般不同,不要否定對方,對待自己也是如此。」(註)生命最可貴的,是你願意去接納每個可能性,願純粹而豐富的愛扎根於我們及孩子心中,並帶領著我們及孩子,不放棄地愛著、努力著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註:節錄「超譯尼采」一書(原文作者: 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譯者: 楊明綺,出版社:商周出版)

在社區的愛中描繪共同成長的願景

社區心理諮商所所長 楊顗帆

2019年,在社會大德眾志支持下,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的營運走到完整的第二年。
戮力之下,始見基金會營運社區諮商所的初衷,逐漸醞釀發展的雛形。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回饋專業予安置服務、家庭及社會的初衷,得從以下三個方向淺嚐這發展的雛形:

一、專業扶持合作共同體
連著兩年,本所申請公益彩券回饋金計畫,切合多年經營深耕於兒少安置服務的經驗,規劃一系列的工作人員在職專業訓練,開放全國兒少安置機構的實務夥伴參與。來自全國20多所不同兒少安置機構的夥伴,兩年將近521人次參與合計27天的課程。夥伴們反映這些課程很能貼近實務的需要,例如可以學習多元媒材的運用來帶領更為豐富的團體、能貼近生活層面討論兒童少年對於性的探索及好奇、能運用生活教育以培養孩子們的理財知能、能在支持團體中分享工作甘苦並相互支援等。
夥伴們常說,有時值班後隔天就趕來上課,身體雖然疲累,但想到課堂討論能回應和孩子生活中遇到的挑戰、能得到夥伴們共同理解的回應和支持,就覺得值得了。

二、社區身心療育共同體
身為在地社區的一份子,本所從在地社區的學區開始:成功國小、育英國中,進行兒童青少年的團體合作、家長講座和諮詢合作;進到和臺中市家庭教育中心合作家長支持性團體、親職教育講座;以及本所嘗試自辦親職講座,和社區民眾做厝邊好朋友。此外,越來越多的社區民眾,主動電話來本所做諮詢討論,或是尋求個別諮商、伴侶及家庭諮商。尤其特別感謝台中蓮社,補助一筆經費作為社區弱勢服務的諮商補助所用。在我們的想像中,社區是一個成長療育的有機體,每一個和社區單位、民眾的接觸,就是在拓展社區身心健康的網絡,讓本所和社區在相會中激盪療育。

三、資源合作共學共同體
本所承辦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兒少保護親職教育方案」,績效良好。接連兩年執行率超過九成,並於民國108年10月參與衛生福利部辦理方案研討
會議,應邀進行專業服務經驗分享。此外,更嘗試和社區不同機構單位做好朋友,合作提供多元服務:社區長照機構諮商外展服務、國軍中部地區心理諮商服務、彰化縣強制性親職教育團體、彰化縣地方法院家長團體、彰化基督教青年會社區家長團體(二水教會)、兒少安置機構團體等。
珍惜每次合作的接觸,我們不僅作為提供服務的助人者,同時也是和合作單位共同
創造及學習的參與者,以及從這些合作中有所成長的學習者。

真心話大冒險

《馨的聲音》莊柏宣心理師

這陣子,孩子們很喜愛玩「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對此樂此不疲。真心話大冒險,猜拳分出勝負是第一步,接著輸家可以選擇「真心話」還是「大冒險」:若選擇的是真心話,贏家可以詢問輸家一個問題,輸家只能回答發自內心的真實答案;若選擇的是大冒險,贏家則可以要求輸家去做一件事,至於是什麼事,端賴贏家的創意發想。
遊戲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後續孩子常因為遊戲中的真心話被外傳、其他孩子指使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猜拳輸了而不開心…等多有衝突,甚至偶爾會出現讓人感到不舒服(像是壁咚)這類玩過頭的的大冒險指令,使得原先應是讓彼此靠近且快樂互動的遊戲,可能變成讓人不舒服的騷擾事件。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呢?
你會禁止孩子們玩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嗎?
如果不禁止遊戲的話,有什麼其他可行的方法呢?
若是禁止孩子們玩真心話大冒險,我們也擔心孩子間的遊戲往往不會因為大人的禁止而停止,反而很可能因禁止而成為孩子們在大人背後暗自進行的遊戲,甚至在遊戲中發生他們無法處理的狀況時,因擔心被大人責罵而選擇不說,如此便更難瞭解孩子在過程中經歷了什麼,也錯失我們可以如何引導和教育的機會。
為引導孩子理解若指令讓人感到不舒服,可能需負起哪些責任,以有獎徵答的方式向孩子宣導遊戲中常見的性騷擾,並賦能孩子在遊戲中感到不舒服時,除了有「真心話」和「大冒險」這兩種選擇之外,還能夠勇敢表達自己、協商其他玩法或者退出遊戲。讓孩子能夠學習:1、用自己的感覺區分遊戲與騷擾之間的差別;2、當感覺不舒服時,可以表達、拒絕以及退出遊戲等。
現在,則是引導孩子們思考有什麼「有創意」,卻又「不違反他人意願」、「尊重他人」的大冒險指令,並邀請孩子們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前來與我分享。若分享的大冒險指令符合條件,孩子們便能從百寶箱裡(裡面有孩子們喜歡的零食總集合)抽出一份精美小禮物,且他們的大冒險指令也會被寫在海報紙上、張貼在辦公室顯眼的地方,讓其他孩子能夠知道他們的創意發想,達到榮譽(honor)的效果。這樣的小活動實行一個星期過後,原先因真心話大冒險而常常發生的衝突事件,也在引導孩子們如何玩得有創意又能夠尊重他人的條件下,越來越少聽聞了。

何處是兒家?

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家」有愛與溫暖,家人能彼此相愛、接納與相互扶持,是每一個孩子可以賴以成長、療傷止痛、重建信心與補充能量的安全堡壘。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功能日漸式微,「家」卻可能成為一個讓孩子感到恐懼和身心創傷的地方。在孩子的心中,「親人」本是無可取代的,也是最能信任的;所以當他在家庭中被最信任的親人惡意對待時,對其創傷既深且鉅。於是基於保護與保障孩子的最佳利益,這些孩子會被政府帶離原生家庭,給予家外安置;並優先安排住到親屬家裡、其次是寄養家庭、最後才會選擇安置機構。

近年來,政府為了回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國際審查委員的建議,有計畫的要減少機構安置的處遇;且一旦安置機構有院童傷害事件發生,總會被某些媒體有意無意的大肆渲染,以致安置機構的努力被抹煞,也讓機構安置的功能備受質疑。只是很弔詭的是親屬家庭雖是最被期待的第一選擇,卻是目前安置數量最少的;機構教養是最後的選項,卻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是被安置於各類兒少安置教養機構。甚至有許多孩子更是在經歷親屬安置與多次的家庭寄養後,最後還是得落腳在安置機構中。

當一個身心創傷的孩子被帶離熟悉的家,要和陌生人一起生活時,心中難免擔心自己是否會再被傷害?這世上到底有誰是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呢?生命中曾經的傷害經歷,讓他們對大人、乃至於對這世界充滿疑懼。做為兒少保護最後一道防線的我們,需能同理孩子的心理與需求,穩穩地陪伴在他們的身邊,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在被接納與支持的愛裡溫養,等待他們的成長和茁壯~這份等待往往是非常漫長的。

曾經有個在家裡受到嚴重傷害的孩子,在被傷害的當下,其他家人卻視若無睹,不願伸出援手。小小年紀的他,對原家充滿著恐懼與怨恨,對大人更充滿著戒心。
所以當他輾轉來到慈馨家時,他整個情感是封閉的;即使長期透過諮商的協助,他仍然難以敞開閉鎖的心扉。在慈馨家生活了八年,在大家不離不棄的陪伴下,他的生命終於有所開展。有一天他對我說:「過去的確讓我對於大人有很大的排斥感,覺得自己不被疼愛,也不值得有人愛我;但因為您們的陪伴,讓我學習打開心房,去相信愛。我原來的家沒有了,謝謝您們再給我一個很棒的家庭。」我深深被他的
話所感動,因為我看見他桎梏的心靈已開始鬆動,被冰凍的感情已開始融化!然而,即便他在慈馨家感受到滿滿的愛,這個家對他而言,就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個休息站,他終須獨自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家~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

另有一位小四的孩子,來到慈馨家剛滿二年,他說:「下個月就是我的生日,我又長大一歲了!」問他:「你希望趕快長大嗎?」孩子皺著眉頭沉吟了一會兒說:「長大之後有好多事情、好複雜,我不想長大;可是,如果我長大了,就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住一起,我又有點想。」我好奇地問:「所以你很期待和爸爸媽媽住一起嗎?」孩子立刻回答說:「當然囉!每個人不是都想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嗎?」我:「你不會害怕再被打嗎?」孩子遲疑了一下,說道:「等我讀完國中,我一定會變得更好,爸爸應該也會改變,不會再打我吧!」孩子的家人曾經對他嚴重的家暴,以致他必須被保護安置;可是孩子對於「家」仍是思念的,對曾經傷害他的親人仍有一份難以割捨的依戀與深深的期待。

落葉歸根,「家」是每個人的根;對慈馨家這些孩子們而言,回家的路可能非常漫長。可是在眾多善緣的陪伴與支持下,給予他們時間,耐心的守候;當他們的愛被滿足,創傷被療癒,長出自信與自主力,或許就會有能量找到回家的路,並建立屬於自己期望的「家」。衷心祝福所有被家外安置的孩子們,都能早日~回「家」


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英文中,稱呼為「家」有兩個單字,一是「house」,二是「home」。「house」是指硬體設備的建築物,而「home」則是指由家人組成的家庭。
對讀者而言,家的定義是「house」?還是「home」?其實,大家所渴望、所期待的,無非是家人間相親相依、互相支持、陪伴的氛圍,也就是所謂溫暖的「home」,有愛的「home」,而不是身處昂貴的高樓別墅「house」。
因為有愛,家變得有能量、能醞釀豐厚的生命力!

破碎的蓋子,還是背後的善意?

《馨的聲音》莊柏宣心理師
有個孩子,習慣在諮商前先為心理師泡一壺熱茶,與心理師兩人一起喝茶、晤談。想想,諮商對他來說似乎是件很愜意的事。
某天他遲了些下來,匆匆忙忙地想進諮商室,但他仍記得每次諮商前都會執行的「儀式」,於是在匆匆之下,未詢問辦公室的老師便自己拿了櫃子裡的茶壺與茶杯,由於他手中拿了太多東西,原先拿在手裡的茶壺就這樣「ㄆㄧㄤ」地掉落在洗手台,茶壺蓋子碎成了幾塊。
我想找他談談摔破茶壺蓋子與重新討論借用器具的原則,看見他為這件事感到緊張與焦慮的模樣,我試著先緩解他的緊張,讓他知道我並不是為了責怪或責罵他而找他聊聊。
於是,我先好好肯定他為心理師泡茶,能夠留意與照顧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而且能夠持之以恆地做這件事,讓他明白我一直有將他的善意看在眼裡。接著,再提到今天的小插曲-他不小心打破茶壺蓋子的過程,以及同理他打破蓋子時的心情,再說明我覺得「好可惜」的部分:若是他和老師們表示他要拿茶壺,老師們便會協助他從櫃子中取出茶壺,而且老師如果發現他手上拿了好多東西也很可能會幫忙他將東西拿到諮商室,這樣茶壺蓋子在過程中可能就不會不小心摔落而破掉了。
過程中,從孩子的亮點切入,孩子那些擔心被責罵的緊張和焦慮便消除了許多,同時也見證了他關照自己與他人的善意。因此在談話中孩子能輕鬆自在且主動地和我互動應答,甚至他也能自己提到「之後拿東西之前先跟老師說」,以及自發地想出能夠怎麼彌補摔破茶壺蓋子的好方法。


◎心理師小觀察:從這次的經驗中,體悟到孩子自身其實擁有辨別和解決問題的力量,當孩子的不安與焦慮能夠先被承接,且陪伴孩子的我們能夠看見和反映孩子在事件中的亮點和不容易之處,以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論事件發生的過程,那樣的力量便會在過程中嶄露光芒。

孤單的反映

《馨的聲音》莊柏宣心理師
某天晚上,因一些業務耽擱了原先的用餐時間,我來到餐廳後,發現孩子們大都已離開餐桌自由活動,只剩下三三兩兩的孩子零散地聚集在餐桌旁吃著飯、聊著天。
盛完飯,我選了空無一人的桌子,想趁吃飯的時間好好讓自己放鬆也放空一下。正當我緩慢感受著心裡片刻的寧靜,一個女孩悄悄走到我身邊:「老師~我可以陪你一起吃嗎?」
突然由放空中被拉回現實,我愣了一下後回應:「當然可以啊!」等她坐穩在椅子上,我好奇地問她:「怎麼想來陪我吃飯呀?」她挖了一口飯,半懸著湯匙在空中:「因為看到老師自己一個人坐,感覺很孤單的樣子,所以就來陪你吃飯啦!」
我突然覺得這個原因很有意思,便又繼續問了下去:「所以你覺得『一個人吃飯』是很孤單的啊~那如果你自己一個人吃飯的話,要怎麼做才不會覺得孤單呢?」她停下手中的湯匙,咬了幾口飯後看著我微笑:「我希望有人可以陪我。」說完,繼續埋首在她的碗裡。
當下我心底暖暖的。
孩子用自己希望被他人善待的方式,同樣地善待我;孩子希望自己孤單一人時有人陪伴,於是看到獨自吃飯的我便連結到了孤單的意象,接著起身走來我身邊坐下,想要讓我感受到他的陪伴而不那麼孤單。
回想起那天,當天的菜色是什麼我都忘了,卻永遠忘不掉被孩子這樣的善意感動的那一頓晚餐。
⊙心理師小觀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孩子對你展現的親近行為,往往也是孩子在相同情境下希望你能與他貼近的方式。

天空最閃亮的一顆星🌟

分離,是慈馨家孩子常常要面對的課題。

某天夜裡,一位孩子站在窗邊,看著窗外的天空,哭泣著。
小家老師:你還好嗎?需要陪你說說話嗎?
孩子沉默許久,好不容易說出:我好想爸爸。
小家老師:你有看到天上最亮的那顆星星嗎?雖然爸爸不在了,但他會像那顆星星一樣,一直在遠遠的地方陪著你。所以,當你想念爸爸的時候,就看看天上最亮的星星吧!

清明節,是悼念逝去家人的日子。慈馨的孩子,小小年紀往往已經歷多次的分離,然而,每一次的分離,也是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好好說再見與好好想念。

社工夥伴們:您辛苦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社工日」,社工日前夕,慈馨的夥伴們來到台中市政府社會局參與了「109年台中市績優社會工作人員及團體表揚典禮」,在慈馨服務超過七年的社工督導鍾宜珮老師獲得了「新銳督導獎」的殊榮。🎉

宜珮老師感動地說:「助人專業並非單打獨鬥,而是透過不同專業系統間的合作,雖然這樣的歷程並不容易,但當了解彼此的專業後,才能創造合作契機,陪伴弱勢找到新的希望。」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社工除了持續秉持初衷,也要不斷變換思維、與時俱進,在助人專業上實踐生命陪伴生命的價值。社工日這天,想跟每一位社工夥伴們說:您們辛苦了!也謝謝一直默默支持慈馨的家人們,自始至終皆與我們同行。

 

愛,原來你在這裡

「恐懼,多半是你自己想像的,過了,才發現一切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跨越困難能力系列講座,來到第三十三場,邀請育英國中-黃淑娟老師,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從小,面對家庭的不和諧、課業程度的落後,曾經被老師、同學嘲笑;面對生活種種的困難、被摧毀的自尊心,讓淑娟老師下定決定,要為自己努力。「自己想要的,要自己去做、去爭取。」

當了幾年導師後,重新整理帶班的經驗與生命故事,才發現原來自己內心渴望愛、被理解、被陪伴。「透過愛自己,才有機會克服內心的恐懼!」因此,淑娟老師總是用滿滿的愛來包圍與溶化,每一顆渴望愛的心。

「老師,謝謝你昨天的分享,很感動也帶給我力量。因為從國小到國一、我常常被欺負、孤立。但是我現在知道要怎麼做了!」分享次日,一位孩子和淑娟老師說道。講座持續進行,期待透過每一次講師的故事,能為孩子的生命烙下勇敢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