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馨爸媽經第十三部曲(最終章)-無怨無悔付出13年歲月的林品亨資深生輔員(年資13年)

在慈馨家,品品媽咪總是帶著溫暖笑容,不論是大孩子或小孩子都喜歡圍繞在她的身邊,跟她說說話、撒撒嬌。

一轉眼13年時光過去了,品品媽咪說:看著孩子們從備受溫養、陪伴成長的兒少之家,來到「類」現實生活的少年家園,孩子們開始經驗大人的世界,對慈馨孩子來說離開這裡只能靠自己,因此,在慈馨的每一天都是為將來獨立生活做準備。

品品媽咪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發展,因此她會努力去發掘孩子的亮點並告訴孩子,讓孩子感到有能感並增加自信;生活中,她也會透過對話溝通,看見孩子不同的專長、能力,並賦予不同角色職務上的發揮。

然而,孩子的進展不一定能依照品品媽咪的腳步運行,每一次的挫折也不斷耗損最初的理想與熱忱,但品品媽咪說:時間是無情亦是有情,無情是有限,有情是可以創造無限可能,豐厚生命及帶來價值。唯有願意陪伴、願意等待、願意給予孩子機會,或許才遇得到美好。

資深爸媽筆記:學習看見孩子的亮點,等待孩子慢慢長大。

✨慈馨爸媽經第十一部曲-從受助轉助人的元幼瑄生輔員(年資7個月)

幼瑄媽咪從安置機構長大,有著與慈馨孩子們相近的成長環境與歷程,因此更容易貼近孩子的感受,她帶著過去受助的能量,轉換成助人的力量,陪伴著慈馨的孩子成長。

然而,對幼瑄媽咪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常常陷入受助者與助人者角色的兩難。她分享:我常常會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期待孩子能有好的表現,但卻忽略孩子們當下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議題,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慢慢學習到,人不是完美的,不管出身如何、過去如何,我們都可以讓自己更「好」。因此,她放開曾經不斷壓抑的自己,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跟孩子一起成長與前進。

幼瑄媽咪感謝這段時間慈馨夥伴的鼓勵與陪伴,她說:助人、自助本是一體,而收穫最多的永遠是自己。

新手爸媽筆記:找到屬於自己的神隊友,陪伴自己面對教養挫折。

✨慈馨爸媽經第十部曲-期許用生命陪伴生命的郭楷欣生輔員(年資7個月)

楷欣爸從另一個安置機構,帶著不同的經驗來到慈馨家,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看見了自己過去挫敗與受傷經驗,也在陪伴中漸漸被撫平。

楷欣爸分享:有一次要跟孩子教導規範與原則時,我發現我扳起面孔,那種姿態就好像我的父親一樣,隔著一道坎在說教,既不了解孩子也無法被親近。如今,楷欣爸漸漸發現自己跟父親僵化相處背後的意義,他說:那一定是因為我被愛著,父親不知道該怎麼教導我,所以只能扳起臉孔罵我,那背後是帶著愛與期待,希望我變得更好。

教養孩子,就像是一個不斷經驗期待與失望的旅程,大人們期待孩子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但孩子的表現卻始終不如預期。然而,你有想過嗎?對孩子來說可能也是如此,特別是慈馨的孩子,他們一再期待有人愛他,卻也一再經歷失落。楷欣爸自我期許:在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彼此成長茁壯。

新手爸媽筆記:用心陪伴孩子,孩子有天一定感受的到。

✨慈馨爸媽經第九部曲-從多元角色中找自己的吳秉熹社工員(年資5個月)

許多人當了爸媽後,要兼顧家庭、工作、朋友,角色多元與混淆成了艱難的課題。從香港來的秉熹爸是慈馨家第一位兼任社工與代理生輔員的夥伴,再加上文化的差異,孩子對於秉熹爸的角色也有些模糊,透過陪伴,秉熹爸整理出一套與孩子互動的模式。

秉熹爸陪伴的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因此給了少年許多對話的空間,藉由生活上的事情與少年進行談話,或是透過少年的興趣,找出空間及時間創造更多的話題。然而,轉換到社工的角色時,秉熹爸與少年在生活上的相處變少了,秉熹爸說:有時候少年還會忘了我是誰!因此,關係的建立與延續就變得非常重要,轉換成社工角色的秉熹爸會把握住每一次與少年互動的機會。

秉熹爸說:在雙重角色中,我邊做邊思考,找出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新手爸媽筆記:做中學,透過思考在不同角色中找出自己的平衡點。

用雙手敲打出生命的樂章🥁

木箱鼓課程,是由家裡的少年們自發性發起的課程,邀請到 Mr.One Cajon創辦人小萬老師及庭妤老師,帶領少年們用雙手擊出歌曲的節奏,在忽快忽慢、忽輕忽重的過程中,表達出樂曲和內心的情緒。

有少年打到滿手通紅直呼「真的是太有趣了,超過癮的!」
也有少女因為跟不上節奏,而難過的掉下眼淚。
「慢慢來,我教你!」在一旁的少女拍拍她的肩膀說。
「沒關係啦,我也都不會,都一直打錯拍子!我們一起慢慢學習吧!」
坐在遠處的少女認真的說著。

透過木箱鼓的課程,除了讓少年們可以抒發情緒,促進肢體協調外,也看見了少年們的互助與團隊合作。

💙感謝 鎮天慈善功德會、 財團法人鑫茂教育基金會 的支持,讓少年們用雙手打出自己的生命樂章。

「離開育幼院,要怎麼養活自己?」他爬上5樓險輕生!一通電話救了他、更成就一位年輕大廚

「小潞屋」是1年多前老闆志偉與老婆一手打造的夢想,但甜蜜溫馨的小餐館背後,誰也想不到他是如何克服坎坷身世、耗費了多少心血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28歲的「小潞屋」老闆志偉,高大挺拔、個性爽朗樂天,很難想像他是在育幼院長大的孩子。

志偉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異,母親帶著他與舅舅、舅媽同住,然而,母親與舅舅、舅媽有精神上的疾病而無法給予充足的關愛與照顧,小時候的印象中,他累了就睡在門檻邊,隔壁鄰居看到他總是黑黑髒髒的,有時不忍心就會幫他洗澡,或給他一些東西吃。

6歲時,志偉被送到慈光育幼院(慈馨兒少之家的前身),當時的他懵懂無知,覺得到育幼院住有東西吃、有棉被蓋就好滿足!然而,住了幾天後,他開始不適應,團體生活什麼都要自己來,要練習洗衣服、洗碗,到新的學校要認識新同學,小小的腦袋卻裝了複雜的思緒:為什麼我被送到這裡來?我媽媽呢?我該要怎麼告訴同學我住在育幼院?

「離開育幼院,我要怎麼養活自己、養活家人?」

有一天,開平餐飲學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來到育幼院義煮餐點給孩子吃,當時國小的志偉主動到廚房幫忙,小小身影跟在大哥哥大姐姐身旁,看著他們像變魔術般把食材變成好看又美味的餐點,從此點燃了志偉對烹飪的興趣。

從那時候開始,志偉只要有空就會主動育幼院的廚房幫忙搬米、洗菜、切菜,什麼都難不倒他,更受到許多老師的稱讚。

育幼院的老師看到志偉對烹飪的興趣與天分,幫他找了一間早餐店,國中開始志偉每天凌晨4點多就要起床,騎著腳踏車到早餐店打工,雖然辛苦,但他知道要有一技之長,長大後才能養活自己,照顧生病的家人。

其實,在安置機構的孩子,每天都在想,以後離開這裡,要如何養活自己,甚至要照顧原生家庭的親人。因此,越長大心裡就越加沈重…

大學時,志偉就讀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大一暑假當同學們還在享受大學生活時,他便開始思考著畢業後的生涯規劃,並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他最愛的餐飲科,休學一年準備消防員的考試!因為他知道,他是家人的後盾,公職是最安全的選擇。

 

一通電話,救回一個迷惘少年、更成就一位年輕大廚

然而,他並沒有考上。大三那年,志偉再度遇到瓶頸。即將畢業的他對未來感到茫然,一度爬上學校的五樓高牆想要輕生,在最無助脆弱的時候,他想起了在慈馨兒少之家長期陪伴他的貴傑老師,便撥了電話。志偉現在回想起來,也認為那通電話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貴傑老師沒特別說什麼,只是耐心地聽我訴說內心的無助,我便感到安心,然後我又有了力量。」原來,在志偉的生命裡,雖然親人不能隨時陪伴在身邊,但慈馨兒少之家的師長就如同家人般,當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給予最溫暖的支持,而他始終也沒有忘記他曾放棄的餐飲夢。

大學畢業後,志偉自立離院,為了挣一口飯吃,他曾做過業務員、不鏽鋼工廠的工人。而這些跟餐飲毫無關係的工作,竟然成為他一圓開店夢想的契機:「在念書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在台南知名餐廳-伊甸風味館的老闆獻哥,他教會我許多開店的方法,此外,因為我做過焊接,所以店裡面的裝潢設計都是由我一手包辦。」

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持、陪伴志偉的還有他的老婆珮愉:「一開始就知道他身上什麼都沒有,但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創業初期不如預期的順利,才開店不到3個月,就因為店面承租糾紛而暫停營業。但他不認輸,在老婆的陪伴下一起尋找新址,去年4月重新出發,志偉說:「從小在慈馨兒少之家老師的陪伴過程中,我學習到如何在錯誤中學習,遇到問題就尋求方法解決,就如同餐廳的名字小潞屋(A Dream Road),在小小的道路上也能夠完成我大大的夢想!」

楊光宗主廚親臨小潞屋,與志偉及妻子合影。

 

事業已經步上軌道的小潞屋,對餐點非常講究,每天由志偉的岳父從牧場直送新鮮食材。此外,志偉也特別向以前實習的餐廳主廚、也是今年三月獲得台北米其林一星的主廚楊光宗請益,用20多種新鮮蔬果精心熬製的湯頭,就如同這一路上得到許多人的幫助,他也希望可以透過食物溫暖每一位顧客的心。

楊光宗主廚特別讚賞志偉做事的態度:「這個孩子很不一樣,他比同年齡的孩子成熟許多,對於食材調配一有想法,就會主動找我討論,今年四月我也特別造訪小潞屋品嘗他努力的成果。」

小潞屋餐廳至今已開業一年多,志偉對於從小陪伴、養育他長大的慈馨兒少之家充滿無盡的感恩,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回來看看弟弟妹妹,分享他的人生經驗,並不定期捐款、煮早餐給弟弟妹妹吃,慈馨兒少之家的執行長詹前柏表示:「善的種子在育幼院孩子的心中發芽,對我們來說就是最珍貴的禮物和回饋。」

文/慈馨兒少之家  劉彥芸社工師

責任編輯/風傳媒  陳憶慈

籌畫旅行:開啟一段學習與對話的過程

今年「夏之旅」活動,由少年家園的哥哥姐姐、帶著兒少之家的弟弟妹妹,一起籌備與規劃三天兩夜的旅程。

「團隊中每個人都有想法,但每個人都太專注細節,這樣我們永遠討論不完」
討論著「社頂自然公園」這個景點,就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留意安全、討論活動內容、希望景點是有趣的。

「我覺得,辦活動就是這樣,一定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但我們無法滿足所有
的人。」
「我們提出問題,並不是否定剛才討論的或是傷害誰,而是希望能夠把細節想得更完整。」
「我們應該選定一個方向,然後再來解決後面的問題。」

透過這樣的對話歷程,落實「做中學」的學習精神,豐厚孩子的自主力與社會力,夏之旅的旅程即將出發,孩子們的學習正在路上。

心落腳的地方

103年暑假,升上小六的小涵成為慈馨家的家人,初次見面,小涵給人的印象就是溫順有禮、有教養。所以,這樣的孩子究竟家裡面發生什麼事情,而讓她來到慈馨家,著實令人疑惑。

爸爸對我很好,只是一旦喝了酒,就會變成一隻大怪物
「爸媽在我上幼稚園時就離婚了,之後我跟著爸爸、奶奶一起生活,媽媽只是偶爾碰面。我有一個比媽媽還疼愛我的奶奶,在我開始有記憶時就照顧我,比媽媽還要像媽媽…」聽著小涵的描述,知道奶奶帶給她一份安定的愛,奶奶對她而言就是她的天地,那爸爸呢?
「我知道爸爸很愛我,但他喝完酒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他的動作會變得很粗暴,連眼神我看了都害怕,每當這個時候,我和阿嬤就會拉緊神經,因為爸爸在下一刻就會像一隻大怪物,準備傷害人。」此時小涵描述面對父親酒後的失態,眼神跟表情卻仍充滿著恐懼和無奈。她表示已不敢再跟父親靠近,也開始質疑父親對她的。
而小涵的爸爸是什麼時候開始喝酒的?
小涵說:「應該是我在幼稚園時生病,醫生說我得了腦血管畸形,必須開刀住院,當時爸爸辭去工作表示要照顧我,就這樣開始,他從兩三天喝一次,到最後幾乎是天天喝。應該是我的身體健康狀況,讓爸爸很煩惱吧!因為開刀後,我的左手及左腳開始不靈活,特別是左手,如果沒有復健,就會慢慢萎縮失去功能。我很擔心自己成為爸爸和奶奶的負擔,所以我很努力做復健工作,但爸爸還是酒喝得很兇。」
「到最後照顧我的工作便落在奶奶身上,我不想因為照顧我而讓奶奶累垮,於是,能做的事我就做,不能做的事我也會先試試看。而奶奶也希望我能堅強些、能獨立些,所以她教導我,不要太常依賴別人,自己做得來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後來,我就把奶奶教我的話放在心上,並提醒自己要照奶奶的話去做。」

我不得不離開家裡,卻一直遷移為什麼小涵會離開自己的家呢?
小涵說:「一次爸爸喝了酒,還騎著機車載我,過程中爸爸一直罵我說沒坐好,但其實我知道是爸爸想找一個出氣筒。爸爸罵到後來索性把機車停下來要打我,我一看不對勁轉身就跑,路上我遇到一個阿姨,她看我驚慌的樣子便問我怎麼了,然後報了警。於是,我和爸爸就被帶到警局問話,之後就有一位社工阿姨說我住在家裡不安全,就把我安置在一個機構。」
那是小涵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因為父親不當的對待,讓小涵有家卻歸不得。在臨時庇護所待了十天的小涵,後續便被安排入住了寄養家庭,在寄養家庭生活兩年,再轉來到慈馨家。

慈馨~會是我安定的地方嗎?
對於轉安置到慈馨,小涵想法如何呢?小涵表示:「當時社工阿姨只給我兩項選擇,一項是換一個寄養家庭,另一項是住在慈馨家,當時我只問了社工阿姨一句話,哪個地方離我的家比較近?離奶奶比較近?後來我便來到了慈馨家。」接著小涵又說:「慈馨這個地方好特別,會安排讓我參觀家園,這次參觀讓我覺得我的感受好像被重視了。」
原來,一直以來的遷移,雖然都是為了讓小涵有更好的的生活處所,但因為年紀小,沒有人詢問她的真正感受,就為她做決定與安排了。因此小涵在感受上是受迫的,迫於父親的狀況,迫於自己身體的狀況,而懂事的小涵只能選擇妥協。
來到慈馨後,新生活多久才適應呢?小涵回答:「我一下子就適應了!」是什麼原因讓小涵適應得這麼快?小涵說:「我覺得住在這邊的孩子好幸福,有自己的衣櫃、床鋪、書桌…,最重要的,是這邊的老師們會給我們孩子很多的陪伴和鼓勵。
我還記得剛來到慈馨家,有位老師問我以前有沒有學過才藝,我便秀了一段之前國小社團學到的扇子功,我知道我表現得沒有很好,但老師和室友們給我的掌聲與回應,讓我好有成就感;有老師看我因為賣力的表演而流汗,就馬上為我遞上衛生紙,讓我好感動。從那天起,我就感覺住在慈馨將會和其他地方不一樣。」

陪伴的歷程是愛的流動
「還有一個特別,就是慈馨家給我的陪伴,開始時感覺跟奶奶給我的很像,但後來發現很不一樣!」詢問小涵,那個不一樣是什麼?小涵想了想才說:「我知道奶奶給我很多愛,但生活中種種事情持續發生著,所以我和奶奶彼此心裡不斷累積很多壓力,到後來連開心的事情,我都不覺得開心了。那時我的心頭就像是被一塊大石頭壓住,無法放鬆,對我來說,奶奶對我的好,對我的愛,都讓我覺得我連累她了,那樣的愛變得有很多雜質。但慈馨這邊給我的關心、愛與陪伴,我覺得就很單純,讓我覺得沒有壓力,讓我可以安心的待在這邊,好好生活與學習。」原來小涵看得懂大人生活的辛苦,早就默默在心裡承擔起守護奶奶的責任,直到來到慈馨家,她才學習著放下這個心裡的重擔,而老師們的傾聽與陪伴,讓小涵重新擁有那份屬於孩子的幸福。
知道自身健康狀態,所以我比別人更努力小涵繼續分享著:「還沒來慈馨家之前,
最大的擔心,就是自己的步調跟不上大家,也常常將奶奶叮嚀我『能自己做的,就不要依賴別人』的話放心上,所以凡事我都會提前幾十分鐘做準備,因為我怕我自己的慢會影響到大家。」
「後來老師發現我在生活上一直處於很急、很趕的狀態,要我慢下來,這時我才知道自己生活得很緊張,這是我第一次被別人說我很趕,我覺得超驚訝的!因為我完全沒有發覺啊!以前我就用同樣的做事方式,但從來沒有其他人提醒,所以我以為是我的努力不夠,就一直更趕,久而久之我也覺得本來就該如此,所以當慈馨家老師這樣跟我說時,我真的很驚訝,原來不是我努力不夠,而是我的努力沒有被看見,沒有人了解啊。」
懂事的小涵因手腳不便使力,培養出什麼事情都提前準備的好習慣,但願意這樣做的歷程與想法,卻沒有被了解被珍惜,直到她聽到老師勸她可以慢下來,她才釋然奶奶的叮嚀,才願意放慢腳步,重新學習找回屬於自己的步調。

感謝身體的不便,讓我感受人情冷暖
小涵未曾抱怨自己罹患腦血管畸型,反而因為它的存在,讓她比別人有更多人情冷暖的體驗。她說:「我記得小五的時候,因為剛轉換班級,班導師很擔心我的身體狀況被班上同學排擠,當下便昭告全班同學要關照我,而且警告同學不准欺負我,結果班導這番話並沒有幫到我,還引起同學對我的反感,認為是班導偏心,所以才會指名幫忙我。幸好,我本來就是不依賴,就是自己來的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同學終於慢慢接受我了。這次的經驗,再次證明奶奶說的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賴別人。」
「其實生活中看見我身體狀況的人,幫忙我比取笑我的還要多,但因為我覺得很多事情我都想自己先嘗試看看,所以即使有人開口說願意幫忙我,也會被我拒絕。
在慈馨家,也遇過想幫忙我的人,但特別的是,當我拒絕,大家還是會在旁等我,確定我是不是真的做得來,才會離開;如果我做不來,大家便再一次的提出要幫助我的訊息。對於慈馨家人一再協助的善意,我很感動,因為有時我真的是不想麻煩別人,只好逞強做事,而慈馨家人的互相關懷與尊重,教會我需要幫忙時,一定要練習開口。』

現在的我,進步好多
來到慈馨家快兩年的時間,我覺得我的能力進步好多,手腳因為老師積極陪我復健,變得更有力,現在我可以做難度更高的家務事,甚至搬運更重的東西,謝謝老師們對我的身體健康加強照顧,也謝謝老師們讓我嘗試各種可能與機會。此外,我也學習了「施與受一樣重要」,我能幫忙照顧弟妹,也能接受別人的幫忙。現在的我,好想告訴大家,我跟大家沒有什麼不同;若有不同,那便是我比別人更努力,更積極學習,所以我的能力愈來愈好,也讓認識我的人刮目相看!

溫馨日一日遊

家,是心落腳的地方
「我知道,我有愛我的家人,但來到慈馨家我得到了更多像家人的家人,我當然還是會想念我的奶奶,但我知道我在慈馨家這邊,奶奶會更安心,另外,我一直很敬佩老師們可以像奶奶一樣陪著我那麼長的時間,難道這邊的老師沒有自己的家人要陪嗎?」這天,小涵提出疑惑…
慈馨老師回應小涵:「就跟小涵一樣呀!這邊的老師也有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原來的家,但慈馨家對老師而言是他們第二個家,大家的關係就如小涵說的,像是家人的家人,不論將來是否仍住在慈馨家或是在慈馨家工作,都是一輩子的家人。」
聽完老師的話,小涵滿足的笑著,或許在慈馨家我們只是陪伴小涵生命的過客,而這個做一輩子家人的承諾,對一個小小生命而言,卻是一個讓心有落腳之處的美好諾言。


註:此篇為本家家童真實的生命故事,選自本家教養書「馨光:點亮孩子的未來道路」。期盼透過文章,讀者對疏忽照顧兒童、弱勢家庭、高風險家庭有更多的關切與了解。

馨光:點亮孩子的未來道路

有效的全人教養模式!「零體罰、為自己行為負責、培養獨立自主」,慈馨兒少之家做得到,你家一定也做得到!

◎慈馨兒少之家收容了三歲到十八歲家庭失功能的兒童及少年,經過多年的歷練與修正,總結出有效的全人教養模式。
◎用一個個真實案例建構生活情境,呈現孩子們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問題,適時導入教養方針,給予讀者最真摯的建議。

關於孩子的照顧與管教
在慈馨家,我們這樣做

慈馨兒少之家採取「以家童為中心的家庭經營服務模式」,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依照孩子們個別的需求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協助,得到的諸多經驗同樣適用於一般家庭,值得參考與借鑑。

用說謊、冷漠、憤怒武裝自己;
因叛逆、彆扭產生種種衝突;
對未來感到迷惘,咬牙往前探索……
從小到大,成長總是面臨種種挑戰,需要師長的陪伴與指引。
而大人們也需要不斷學習與調整,方能自如處理親子課題。

慈馨兒少之家為面臨人生難關的孩子們量身制定方案,
以輔導代替懲罰的方式陪伴他們完成階段性成長。
從一個個真實故事中瞭解教養的真諦,
在不同的生活情境裡看見內心的需求,
讓溫暖的馨光照耀孩子們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