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什麼?
每個人對於「家」有不同的想像,每一年度的家庭經營計畫發表,邀請專業照顧者(保育/生輔員)進行經營小家的計畫發表,藉由沉澱與反思,共同見證生命的學習與成長。
今年的發表中多元而豐富,有夥伴帶著畢業的稚氣進入助人工作,分享探索與覺察的歷程;有夥伴正在經驗混亂與衝突,分享如何自我整理與調節;也有夥伴因著角色的轉換,分享轉變與自我整合的過程。「佩服慈馨的夥伴,在助人的過程中,願意回應自己的生命議題,當生命在彼此間流動,我們也就在復原的路上了。」臺中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蔡佑襁高級社工師給予回應。
助人這條路不容易,因為我們理解這份價值與意義。「做『人』的工作,允許自己的挫折,沒有不好,盡心盡力就好,學習如何在能量耗竭下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夠陪伴孩子走這段失落的路。」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瑞華教授給予夥伴們支持與鼓勵。
發表會中,我們開啟了經驗整理與對話的空間,如同生命一般,有開心、有失落,有成長、有混亂,但我們彼此互相支撐著,一起實踐生命陪伴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食衣住行,是生活基本所需,如何陪伴孩子在生活中養成獨立自主能力呢?在「食」的教養上,慈馨兒少之家特別訂定每周日為「親子下廚日」,少年家園更提升為放假日皆由生輔老師帶領孩子們討論,如何料理三餐,此時,孩子們各式各樣的想法和意見,就會通通跑出來。
「老師!您看這個圖片的炒麵看起來好好吃喔!有機會可以做做看嗎?」為了引起孩子烹煮的興趣,老師會和孩子一起研究食譜,然而,各式美食圖片是誘因,最重要的是「放手讓孩子做,給出機會讓孩子嘗試」。
看完食譜,老師帶著孩子先看看冰箱裡庫存的食材,份量不足或缺少的食材就會到慈馨家的廚房拿食材,少家的哥哥姊姊則需要利用小家代幣購買,模擬自立在外的生活。
「老師,讓我切菜,讓我…讓我…」
「你這樣不行啦,這樣才對…」
「來,姊姊幫你,下次就換你試試看喔!」
過程中,吵吵鬧鬧是正常的,孩子需要的是反覆練習、耐心的陪伴與引導,在一次次的經驗中,能力漸漸養成。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利用假日跟孩子們一起下廚,創造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與學習!
圖/慈馨兒童作品
又來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在這團圓的日子裡,不管是不是和家人在一起,
只要有愛,心都能感受到溫暖。
感謝您們的支持,
讓慈馨的孩子們能夠成長茁壯,
感謝您們的陪伴,
一起經歷2020年的動盪。
慈光基金會/慈馨兒少之家/慈馨少年家園
祝福您
中秋佳節平安快樂
「老師,聽說最近得武漢肺炎的人越來越多了,我會不會被
全球疫情蔓延,慈馨家孩子的心中也充滿著許多恐懼和不安
這些日子,謝謝每一位防疫的勇士們,一起為守護台灣人民
❤️響應方式:
1.戴上口罩
2.拿出一張白紙
3.寫下祝福的話
4.拿出相機自拍,或請人幫你拍照(要注意安全距離喔!
5.用眼神投以鏡頭滿滿的愛,然後按下快門
6.分享至底下或臉書
7.響應完成✅
分離,是慈馨家孩子常常要面對的課題。
某天夜裡,一位孩子站在窗邊,看著窗外的天空,哭泣著。
小家老師:你還好嗎?需要陪你說說話嗎?
孩子沉默許久,好不容易說出:我好想爸爸。
小家老師:你有看到天上最亮的那顆星星嗎?雖然爸爸不在了,但他會像那顆星星一樣,一直在遠遠的地方陪著你。所以,當你想念爸爸的時候,就看看天上最亮的星星吧!
清明節,是悼念逝去家人的日子。慈馨的孩子,小小年紀往往已經歷多次的分離,然而,每一次的分離,也是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好好說再見與好好想念。
明天就是兒童節囉!這天是專屬孩子的節日,也是所有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
「兒童節,您們有什麼事想一起做的呢?」小家老師們帶著孩子們討論。
「我們可以去外面、大自然的地方,這樣比較不會人很多被傳染病毒。」其他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
每月兩次的小家會議,小家老師會帶著孩子們討論許多生活事物,讓孩子在過程中學習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讓孩子練習溝通。
💟兒童節前夕,也謝謝許多慈馨家人們:台灣彩券台中業務服務部、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網銀國際來到慈馨家關心孩子,送來許多生活及文具用品做為兒童節禮物;還有叔叔、阿姨送來特製的兒童節蛋糕與美味點心,讓孩子度過快樂又溫馨的兒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