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經營計畫中,看見菩薩精神的實踐

文 / 編輯小組

慈馨家秉持著與時俱進的專業精神,自96年立案開始,每年辦理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營計畫發表暨實務論文研討會,一方面沈澱反思本家之專業工作發展,並促進專業社群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則是要讓專業照顧者〜保育/生輔員有展現他們專業的舞台,他們的努力與貢獻需要被看見。

長久以來,台灣的兒少安置機構都有找不到稱職的專業照顧者之困擾,因為要做為這些失依孩子的替代性父母,真是非常不簡單的事;除了必須具備愛心、耐心、生活技巧與專業知能等十八般武藝之外,每天要面對孩子的情緒張力、衝突、學習障礙…等等壓力和挑戰,不是身歷其中的人,是難以體會的。
但是在面對這些多重困難的孩子時,仍能無怨無悔的陪伴、守護在他們身邊,難行能行,不放棄一人,豈非人間菩薩精神的體現。

我們有位資深的保育員,自大學社工系畢業後,就勇敢的投入本家助人的行列;即使考上了社工師,仍然願意堅守在第一線做直接服務,至今已超過七年了。曾經有新進的夥伴好奇問她:「為什麼可以在這一份工作這麼久?」她深深地思索這個問題後發現,對她來說,這不單單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價值
她回想當初,因年少的生命經驗,選擇投入助人行列;剛開始會遇到低潮,會徬徨,好像自己嘗試許多,走了好多條的路,但遠方的燈好像都沒亮,內心也曾萌生一個念頭「自己是不是不適合」?
當時有位夥伴對她說:「走在這條路上,總會面臨辛苦崎嶇的路,前方的路一定會有陡坡,甚至有時候會走到死胡同,從沒有適不適合,而是看你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這句話喚起了她的勇氣與初衷。七年的光陰歲月,從最初的受傷、退後,痊癒後再踏前;進退之間,她體驗到自己的生命逐漸茁壯厚實。

在今年的家庭經營計畫中,她回顧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102年:男孩子的新手媽咪-坦承面對與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103年:大海中的一艘船,尋找前進的方向-學習表達心中的愛
104年:找到自我定位,慢慢發芽-好好地說再見,轉任女生寢室小家老師
105年:樹苗,厚實與紮根-陪伴青少女,學習放手讓孩子飛翔
106年:大樹,屹立不搖-創造生活充滿「趣味」
107年:接受「轉折」,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晉升資深保育員
108年:在迷霧中找尋那道「光」,勇往前行,希望即在前方
109年:勇敢接招吧!變化球,重新歸零再出發-轉換成為代家老師

她說:「在每次轉換職務時,內心都會感到焦慮、惶恐、不願面對;或許是害怕重演當年的挫敗。可是在某天整理文件時,看著自己第一年的期許:『成長路上不孤單,我們都會一同面對生命中的困難與挑戰,從陌生、衝突、淚水、歡笑到關心的歷程,孩子教會我去包容不同的樣貌,學習放慢自己的腳步,學習在衝突中去聆聽他們內心的心聲。我很珍惜和孩子同在的每一刻,因為他們讓我懂得去愛人,也愛自己。我願意在孩子遇到困難或是受傷的時候,給他滿滿的愛與力量,讓彼此的愛流動,透過流動讓我們生命的價值更厚實。』
回顧自己所寫的文字,好像慢慢地被自己鼓舞,感動與陪伴,帶著這份內心的漣漪,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期許在新的一年讓愛流動、分享、給予,灌溉彼此心中的那一畝田。」

邁入第八年的助人歷程,陪伴多重障礙的高風險孩子的壓力和挑戰依然嚴峻;但是,她說:「如同她之前和孩子們共同創造的「曙光家」的精神〜
『我們擁有太陽般絢麗無比的勇氣與光芒,勇往前行,當遇到挑戰與冒險,永遠相信希望的光芒就在前方,帶著勇氣,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
這份信念會帶領我看見希望與未知。」同時,她也鼓勵孩子們從認識自己出發,賦予自己價值〜「不必完美,我們都是閃閃發亮的那顆星」!

變中不變

蔡○涵

文 / 董事長   郭秀銘

2020年,是個世界十分不安的年代,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影響了人類的生活。雖然在台灣的疫情相對輕微,然而世界上多數國家卻因為疫情的影響,經濟受到很大的衝擊,台灣的各行業也因此受到波及;基於防疫需求,前來本會的善心人士減少許多,對組織的經濟來源,亦深受影響。因此,我們的團隊在許多較大的支出上,積極地尋求外界資源,像是修繕工程、硬體設備,各類教育方案等,以滿足孩子們的照顧與教育需求。

令人感動的是,在此艱難時刻,許多善心人士捐贈各類防疫物資,讓慈馨的孩子備感安心;而許多護持本會的大德們,即便無法前來,依然透過劃撥、轉帳、信用卡扣款等捐款的方式來護持我們。這份善念與愛心,讓我們更加深信當年 雪公老師的教誨〜真心做,沒有餓死的菩薩!

談到這菩薩的發心,不是泥菩薩,而是帶著智慧。看到我們工作同仁,即便已忙得不可開交,仍然不斷在進修、學習成長,並將所學運用在工作、處世當中。我常說,我們都處在這個「社會大學」裡,也都要懂人情事理;並不是有學歷就代表一切,在這個法規、趨勢、疫情……等不斷變化的時代,除了慈悲的心,還要從有專業及經驗的人那邊汲取智慧,方能與時俱進。

每一個組織的創辦,都有其精神與宗旨;組織因為此精神的存在,而能延續。感謝諸位大德願意和我們共同本著慈悲、智慧的濟眾精神,來照顧這群弱勢的孩子;不論這個時代的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的發心與精神將永遠堅持下去!

在新的一年

恭祝諸位大德闔家

「牛」轉乾坤,欣欣向榮!

郭秀銘 鞠躬

馨的聲音-初衷

文:莊柏宣心理師

圖:莊柏宣攝,那年夏天寧夏的孩子

遇見

  人生中總有那麼一些片刻不因時光而流逝、歷久彌新。在工作見習的第三天,一早騎著Ubike到慈馨附近的公園停放,一邊緩步往兒家的方向前進,一邊抬頭看看無雲的天空,反芻這兩天在慈馨家和孩子互動的經歷,突然腦中忽地閃過一條霹靂白線(就像是柯南串起線索時的剎那畫面),心底有種熟悉的溫暖油然而生,那是我好久好久未曾想起,大學某個暑假至寧夏擔任國際志工時陪伴孩子的畫面。

  寧夏的孩子,情感清澈透明,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有種敢愛敢恨的特質。他們如一口口的清井,從井口望進便能一眼見底。與他們互動的歷程中,自身情感的表露也受其牽引,那些在生活中習慣戴上的面具亦顯得世俗與多餘,短短的時光卻是心與心彼此共鳴的感動、深刻,延綿至今。

  慢步前往兒家的路上,思緒回到現實,是什麼讓自己重新回想起了那好久不見的記憶片段?「或許這就是來自潛意識的sign吧!」我在心裡對自己說。面對今天下午與主任們討論這幾天的歷程整理以及是否繼續進入培訓期,自己心中好像已經有了答案。

徘徊

  正式進入這個大家庭,開始與孩子有了更多、更深的互動後,開始面對與思索專任心理師在機構的角色定位。在過去專業訓練中,心理師的服務對象是案主,與案主的晤談和互動遵循著特定諮商架構,兩人的關係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盡可能保持關係的單純,維持著一定的界「限」;然而在這裡,安置機構是孩子們的家,心理師身為家中的一份子,多的是生活中與孩子們的日常互動,以及生活中帶點療癒互動與對話的「微諮商」,那麼過去所學的諮商架構和界線何在?

   很難不衝突對吧!至少對我來說,面對的是過去專業訓練與現在實務現場的衝突與掙扎,以及和孩子互動時的界線拿捏。少了外在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就得自行於內在心裡拉出那條線,至於那條線怎麼拉?怎麼彈性地伸縮和移動?似乎就只能依照自己在實務上的經驗不斷地嘗試、修改、嘗試、修改….至今不曾間斷。

再遇見

   然而也因為這樣外在實務環境的衝擊,將碩班四年心理師的養成所形塑而出且視之理所當然的框架,打出條細細的裂縫。那是自己原先認為「心理師的工作應該是什麼樣子?諮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框框,從框上的裂縫一窺而去,望見的是當初自己由生物科技跨入心理諮商這一領域,想要好好陪伴一個人的初衷。

也才回憶起,那時的我並不是想要「成為諮商心理師」才進入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就讀,而是渴望能更貼近一個人的內心,如同當初在寧夏遇見的,那一口口一望見底的清井。

對我來說,諮商不僅僅是於特定時間關起門來的專業助人和療癒工作,而是在生活中貼近孩子內心,陪伴他走一段內在旅程的一種方法。

我在兒少安置機構的日子

文 / 心理師 莊柏宣 、圖 / 志工 余芝磊

某天下午,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表示孩子午休後已幾次到保健室表示頭暈頭痛,因此希望家長能夠接回、讓孩子回家休息。

在學務處見到他的那一刻,他表情有些驚訝,隨後便對我挑了挑眉。「我原本以為會是機構的總務老師來接我,沒想到是你。」由學務處走出校外的路程中,他說。在機車上隨意和他聊聊,他提到因為沒帶餐盒所以沒吃午餐,而且昨天很晚睡,我一邊回應,一邊在心裡記下他可能頭暈頭痛的原因。

幫他泡了碗自己以前早餐很常吃的阿華田麥片,他嘴裡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嘴上一邊嫌棄燕麥一坨坨黏在一起好噁心。「真的死鴨子嘴硬誒~」我心裡邊想邊覺得好笑。「怎麼樣,還不錯吧!我精心特製的料理。」看他吃完後我問道,心想看看他會怎麼回應。「嗯…是還不錯啦!」沒想到平時傲嬌的他那麼快就鬆口。

晚自習時間,他病懨懨地走來教保辦公室,表示自己頭暈頭痛想看醫生。和小家老師討論了一下他的狀態和交接相關訊息後,便帶他出門就診、「順便晃晃」(其實是為了帶他出門散散心、聊聊天)。 上了機車,原先病懨懨的他便變得生龍活虎,看來果然是心病啊~看診結束在回機構的路上,他頭靠在我肩上聊著天,雙手感覺想抱住我,卻又礙於面子而呈現各種不自然的肢體接觸和抱法。回程路上順道買了兩杯飲料,在機構附近的公園裡散步,再盪盪鞦韆、緩一緩,接下來就是「在生活中諮商」的實務應用了。

一剛開始,他對自己前幾天何以凌晨三點還沒睡三緘其口(還是想保持好的形象啊),後來才表示自己是因為寫罰寫才那麼晚還沒睡。聊聊後,發現他的頭暈頭痛似乎都與罰寫和班導有關:頭痛與頭暈的那天下午剛好有班導的課、晚自習頭暈頭痛發作時剛好正在寫罰寫…。罰寫是班導規定考試未達標準的學生,需要罰寫圈選起來的題目,考試分數越低則罰寫的次數越多,而他要罰寫的次數高得嚇人。

「沒辦法,我就是笨,這就是應得的。」雖然他想講得爽朗,但仍感覺得出他的無奈與無力。「我知道你很認真努力地準備,我也看到即使罰寫讓你很煩、很有壓力,你還是熬夜到三點想盡力把它趕完,這是我很佩服你的地方。」我一手搭著他的肩走過公園燈光映照的樹影,一邊和他說。

「嗯……那你今天可以陪我寫罰寫嗎?」他沈默了幾秒後問我。「我可以再給你幾包阿華田一起陪你,你晚上餓的時候可以泡來喝。」我說。

頓時間,突然覺得眼前的他像是一般家庭的孩子,而我則是家裡的哥哥,在陪伴自己的弟弟。在安置機構的團體生活,儘管各方面的條件比孩子的原生家庭好上許多,但相較於一般家庭的孩子,仍然承受了好多好多的辛苦,以及依附與情感關係的限制。

和我單獨相處的他,以及在機構中和我互動的他,像是有著不全然相同個性的雙生子。個性的不全然相同,我想是來自於機構的團體規範生活與團體動力,在這些因素的促發之下,長出另一個為適應如此環境的自己。

23:30,看著播放音樂、寫了五題罰寫便睡著的他,我輕輕搖晃他的肩膀、捏捏他肩膀與脖子的筋絡,嗯…叫不醒。重複了幾次動作之後,他睡眼惺忪地抬起頭,我叮囑他那麼累了就回小家好好睡一覺吧!他朦朧地收拾起自己的書包,慢慢起身,我和他緩步一起走回他的小家,互道晚安。

這是我在兒少安置機構,作為心理師、同時也作為真實的我的一種陪伴。《馨的聲音》

離開那住了15年的「家」,然後呢?

「那住了15年的育幼院,是我的家嗎?倘若是家,為甚麼會有離開的問題?」跨越困難系列講座第三十四場,邀請到和孩子有著相似生命經驗的和順哥哥來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不知道怎麼去恨我的父母親,在我記憶當中,他們不曾出現在我的生命裡,甚至不知道他們長甚麼樣子。」和順哥哥從小因為被不當對待,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住在育幼院,直到去年七月離開了那個「家」,必須開始自己扛起生活重擔。

「和順哥哥,你在學校會被欺負嗎?」孩子問。和順哥哥分享:「小學時曾因為育幼院的身分被同學排擠、欺負,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解釋,但,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就是坦然接受過去的自己,期待我從一位受助者轉化成為一位手心向下的人,即便自立生活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我發願想幫助與自己相似背景的孩子們。」

隔日清晨,慈馨家的孩子們準備上學,看見和順哥哥便大喊著「和順老師」、「和順哥」,孩子們的眼神、態度有了些許的轉變,彷彿昨晚的分享,孩子們跟和順哥哥有了「心」的連結,相信這樣的連結已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種子,慢慢發芽。

你的陪伴,孩子會記得。

《馨的聲音》莊柏宣心理師

小凱進入慈馨家,度過所謂「適應甜蜜期」之後,那些原本在原生家庭的受創經驗開始真實地浮現。小凱容易將外界的訊息解讀為拒絕或連結至過去的負向經驗,常常一點點外在的風吹草動便草木皆兵,使得小凱的內心時常處於備戰、警戒的狀態;這樣情緒的緊繃感,如在壓力鍋中悶煮,免不了一天一小爆、三天一大爆的常態,在情緒爆炸時,小凱往往容易失去理智而與其他孩子甚至老師發生肢體衝突。
在如此高張的衝突發生時,往往需從小凱的身後將其抱住,並讓自己的背抵著牆壁順勢滑下、坐下,讓自己能有個支撐點抱住並保護小凱在衝突中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沒關係我們都在這裡,你可以讓自己慢慢說,我們都在。」抱住小凱的同時,也在其耳邊語氣和緩且堅定地重複說著。往往重複幾次之後,小凱憤怒的情緒便能逐漸和緩下來,能夠以言語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氣,我也一邊透過探問和釐清嘗試拼貼事件的原委,同時也向小凱說明我這樣抱住他並不是針對他:「如果我遇到其他人想要打你(小凱),我也會像現在這樣抱住他,因為我會保護你、也會保護他不受到傷害。」待小凱情緒緩和、確定不會動手後,則陪伴小凱與對方進行對話,透過溝通與對話的機會,協助孩子更加覺察自己的情緒、引發情緒的原因,同時也更理解他人在意的是什麼。

「衝突並不會讓關係就此破滅,反而衝突後的一次次溝通與對話,能讓關係因為理解而更加靠近。」這是我在心裡常常提醒自己的一番話,也是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嘗試想帶給孩子的體悟。

在今年夏之旅的幹部面試,小凱躍躍欲試地報名、想擔任組長一職。在面試前,老師與小凱進行面試情境演練,當時老師詢問小凱:「如果你擔任組長,有組員因為情緒上來而很生氣、很生氣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小凱毫不遲疑地回應:「我會從後面把他抱住、讓他冷靜啊!這樣他就不會因為生氣而傷害別人和自己。」聽到老師這番對話的轉述,眼眶頓時變得濕濕又熱熱的。

生命陪伴生命的學習歷程Part3~實習心得

撰稿:暨南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丁舒芸

在慈馨的暑期實習,讓我更了解及認識實務工作的樣貌,也帶給我自身成長,像是系統合作方面,在學校學的都是諮商方面的知識及技巧,到機構後,看到社工及諮商的互相配合及合作,認識到社工及諮商如何去做配合才能給個案帶來更好的效益及幫助,也了解光靠一方有時候是無法處理或協助個案所遇到的困難的。
在實習期間,透過方案與孩子們的相處、接觸即日至的撰寫,很多時候都對自身有些覺察,再加上同儕間的討論與團體督導,更加深對自我的了解,也促進了自身的經驗整理,並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的意義。
而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驗到了反移情的狀況,也因為親身體驗到這樣的狀況,讓我更了解移情與反移情的意思,而不是僅限於課本的定義而已。

生命陪伴生命的學習歷程Part2~實習心得

撰稿:慈光心理諮商所心理系實習生廖靖

在慈馨服務的短短兩個月中,各式各樣的團體、活動及方案填滿了我的實習,每天都和孩子們「攪和」在一起,真實的參與他們的生活。
「老師,我要跟你坐在一起。」
「老師,今天下午的會議要做些什麼?」

每到午餐時間,都能被他們的活潑熱情所包圍,與孩子們關係的建立與修復是我在慈馨非常深刻且寶貴的學習,是孩子們帶給我如此真實與真誠的經驗。除此之外,每一次跟夥伴們的討論、團督也都是我非常重要的學習,而我也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會練習停下來反思:「咦?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覺?」「我這麼做的目的可能是什麼?」最後,在這裡我也學到必須要關照的自己的需求,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幫助別人。在這兩個月中,不僅僅是我在陪伴孩子,同時孩子們也在幫助我,也很感謝各位夥伴跟老師的協助,陪伴我一同成長學習,能在慈馨實習真的讓我獲益匪淺!

生命陪伴生命的學習歷程Part1~實習生成果發表會

「雖然在學校學習很多有關社工的專業知識,但碰到狀況的瞬間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腦筋一片空白…」
「這裡讓我學到『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機會』,一直以來我都不允許自己犯錯,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不然就會很自責…」
「謝謝與孩子的衝突經驗,讓我練習如何澄清、修復關係。」
「實習就像賽跑,我就像選手拼命往前衝,而督導永遠會在某個位子看著我、引導我。」

今年暑假,共有11位實習生來到慈馨家實習,實習發表會中,實習生們分享著這一個半月來的實習心得與收穫。在慈馨家,實習生學習如何將社工專業落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因為是生活,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每天有著無法預期的變化,因為變化無常,所以需要透過不斷地自我覺察、反思,並關照自己的狀態,才有能量好好陪伴孩子。
謝謝每一位實習生的用心與願意,為孩子創造了豐富的生命體驗,也期待您們在慈馨家的學習經驗,可以成為陪伴您們一輩子的禮物。

馨光故事~我破壤,因為我很生氣

文 / 編輯小組

這一天,晚餐時段……
「你再白目,亂講話,我就讓你好看。」
「框啷框啷框!」滅火器摔在地板上發出巨大的聲響。
「你在做什麼!」老師大聲地喝斥著!
霎時,空氣凝結起來,四周只剩下滅火器滾動的聲音。
原來,是兩個孩子在吵架,其中一個孩子生氣地拿起滅火器往地板摔。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時候的您們,會如何處理呢?先把摔滅火器的孩子叫過來罵?還是直接抓起來打呢?抑或是兩個孩子同時處罰、同時責罵?


★回到犯錯經驗中的自己

在安置機構,常常會有這樣的衝突事件,因為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習得了不同的情緒表達經驗,加上從小可能有受虐或受暴的情形,情緒反應與表達都是最直接的,這樣的情緒來自於與舊經驗的連結,或是對於人與環境的不信任,因此需要明確而清楚的設限。

看見孩子破壞公物行為時,父母長輩應先制止,並確認環境和孩子們的安全性。
然後穩定大人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避免負向情緒導引出更多的負向行為,讓情境變得不可收給。等當事者不再說氣話,並願意調整與溝通,再進一步處理善後事項。

在這過程,父母長輩不妨回想一下,當自己犯錯時,可能會有自責、害怕、擔心、生氣、挫折、氣餒、難過……等等的複雜情緒。
同樣的,孩子犯錯時,他的内在狀態也可能有這樣的感受與情緒經驗,而孩子的面對方式可能會有逃避(不想面對)、否認(抵死不承認)、責怪(把錯誤都推給別人)、羞愧(覺得自己是壞孩子)……等等不同反應,這樣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因為都來自人類的防衛機轉,防衛機轉簡單而言,就是當人們在面對挫折或不安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記得,我們是了解與接納孩子犯錯時,他情緒背後的狀態,但不代表我們得接受孩子的錯誤行為。此時,您可能會很疑惑,接納但不代表接受?其質接納的意思是,我們尊重孩子可以有情緒,但不接受他傷人傷己的情緒表達或暴行暴語的行為反應。像故事中的孩子,用摔滅火器來表達情緒,這就是不對的,就應該被教導。


★運用停、看、聽哲學,陪伴孩子的錯誤

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才有可能降低孩子的防衛機轉,才有機會陪伴孩子面對錯誤,讓孩子從中學習。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停、看、聽哲學,來協助孩子面對。

停,就是孩子犯錯的當下,大人先停下來,緩和自己的情緒,因為在面對錯誤的當下,大人的情緒經驗也可能受到波動,此時心裡的聲音可能是:「吼,怎麼又來了!」、「你在做什麼?」、「天啊,怎麼會這樣!」。當我們帶著這些負向情緒陪伴孩子,就有了預設立場,所以我們要先停下來。

接著是看,看有三個重點,一個是事件的嚴重程度,有沒有需要立即處理的危險狀况,另外一個是看看孩子的狀態與狀况,最後一個是看看可能的事發經過或情形。
先有初步的判斷與評估,再思考下一步要如何處理或回應。如果孩子已經緊張到不行了,這時我們又大聲地責罵,那孩子學到的經驗只會更退縮。所以,「看懂狀態」是很重要的處理藝術。

最後是聽,聽聽孩子的的說法,聽有兩個重點,聽聽事發的經過,也聽聽孩子在事件中的經驗,預計如何面對或處理,把責任回歸給孩子。
傾聽,是一種珍貴的陪伴,也是一種療癒的開始。不論孩子决定面對的方式如何,我們都不要馬上回應或否定孩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他努力思考,唯一想到的方法。需要釐清的是,「不要馬上回應」代表孩子的所有說法或想法我們都要接受嗎?當然不是,而是傾聽過後,才有可能開啟與孩子的對話空間,「不被打斷」則是談話的一種藝術。
傾聽後,父母長輩更能了解孩子的困境或挑戰,再帶領孩子共同思考,如何察覺與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提振勇氣,如何擬定善後的方法,以及如何舉一反三,提升未來解决問題的能力。


★陪伴孩子面對與學習

「從錯中學,讓孩子感受我是值得被愛的!我沒那麼糟糕。」

當父母長輩允許孩子犯小錯,在錯誤中修正態度、行為,他便能有所成長。以滅火器事例,物品損毀,可能讓自己、他人受傷的行為,老師一定會馬上制止,再運用停看聽的策略進行初步處理,後續則是進入陪伴成長方案,以行動來做改變。

「那我負責賠償滅火器好了。」孩子理直氣壯的說著。

「很好,那請問滅火器多少錢?去哪裡買?」老師問孩子。

「嗯……」孩子頓時陷入沉默。

「那你現在身上,有多少零用錢?如果滅火器一個要五、六百或是一千塊,你有這麼多錢可以賠償嗎?」老師又再反問孩子。

這時,原本還有點不在意,以為只要賠償就是面對與負責的孩子,臉慢慢垮了下來,眼睛直直的看著老師,認真了起來。

除了與孩子討論賠償外,因為滅火器是保護全家人的安全,孩子一時的情緒,而拿起來摔,於是老師又帶著他思考,行為背後的嚴重性。

「你知道,滅火器是做什麼用的嗎?」老師問孩子。

「有火災的時候要用的。」孩子認真的回答。

「没錯,你很厲害。可是現在被你摔壞了,萬一這時候發生火災,滅火器又不能使用怎麼辦?」老師再反問孩子。

「那……那就糟糕了。」孩子支吾的說著。

「所以,你要負貴保護全家人的安全。現在,你必須幫忙擦拭家裡一、二樓的滅火器,並檢查碼錶是否正常。我想,透過擦拭和檢查的過程,你會知道怎麼保護全家人的安全。你覺得,這件工作要維持多久的時間呢?」老師提出方法。

「兩個禮拜。」孩子認真的回答。

「老師問你,剛剛你是因為很生氣,所以摔滅火器。下次如果你還是一樣很生氣的時候,你會怎麼辦?」老師繼續帶領孩子思考。

「不知道……」孩子聳聳肩說。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學習這件事情?」老師繼續引導孩子思考。

「那,我就不要跟別人吵架就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

「可是有可能嗎?都不會有生氣、吵架的時候嗎?」老師繼續帶領孩子面對。

「啊,會生氣啦,但應該不會再摔滅火器啦,哈哈。」孩子自己想一想,笑著回答。

「那這樣好了,你去訪問五個老師、五個小朋友,他們生氣的時候,都做些什麼,然後把它寫下來。」老師引導孩子如何學習。

「太棒了,那我就有十種方法了。」孩子開心的回答。


★在每一個錯誤裡,看見成長的契機

透過老師與孩子一來一往的討論過程,孩子有機會面對錯誤,更有機會貼近大人的想法,學習負責與面對的經驗。當然,陪伴成長方案,從擬定到後續的執行與完成,是一段不容易的過程,孩子就在這過程,釐清、反思、調整、成長。

於是,透過老師們的陪伴,與執行過程中的堅持,孩子有機會在錯誤中,内化自己的學習,成為生命經驗的一部分。老師們在每一個錯誤裡,聽見孩子的故事,有機會貼近孩子的生命腳本與經驗。就這樣,大人帶著温柔而堅定的愛,陪伴孩子學習,見證孩子成長,並一起感受生命被温養和豐厚的歷程。


【教養小撇歩】

當我們能給出「錯中學」的空間,珍惜並善用孩子每次犯錯的機會,父母長輩與孩子,一方願意繼續教導,一方願意學習,雙方便會感受自己没那麼無能與無助。當完成善後工作,再看看孩子事件前後表現的差異,您會驚訝自己和孩子共同的努力與進展!

親愛的父母長輩,陪伴孩子面對各式錯誤,不一定馬上就有改變的成效,因為生命

是流動的,學習是需要累積的。所以,不要因為教導後,孩子又犯同樣的錯誤,就覺得氣餒喔!

【註】此篇為本家教養家童的真實的案例, 選自本家教養書「馨光:點亮孩子的未來道路」。期盼透過文章,讓讀者對兒童情緒行為議題的表徵,以及背後的原因,有更多的看見與了解。也期盼本書的教養理念與實作技巧,能給予讀者最真摯的建議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