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少年轉銜儀式

轉銜儀式,是慈馨家的成年禮,是每位即將迎來國二下的孩子必經過程。

原本的慈馨家,生活著學齡前的孩子到大專生,因著兒童與少年需求、教養方式的不同,於是在105年少年家園落成,成為陪伴孩子們練習獨立自主,邁向自立一哩路永遠的家。

今年兒少之家一共有七位孩子,即將轉銜到少年家園,在師長的陪伴下,孩子們製作了成長簡報,和大家分享「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
「我剛來的時候只會用哭的表達,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在慈馨家老師會陪著我處理情緒,我慢慢學會好好地說,表達自己的需要。」

「四歲時我來到慈馨,遇見和我一起長大的姐妹們,雖然我們常常吵架,但是一定會和好,謝謝她們一直陪伴我,對我來說慈馨不只是機構,是我心裡的家。」

「謝謝爸爸(孩子會稱呼慈馨的師長為爸爸、媽媽)帶我們去很多地方玩、體驗美食,這張照片是我們小家一起去騎腳踏車…謝謝爸爸給我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兒家的生活,很精彩充實,謝謝老師們用心安排。期許自己到少家可以學習自律、主動自己的內務、有好的人際關係,好好讀書為了會考做準備!」
轉銜,是轉換和銜接。轉換一個生活空間;轉換關係的形式。銜接自立的旅程、銜接更多關係可能。
一起射出手中的紙飛機,祝福孩子們展翅翱翔,勇敢追求夢想。

慈馨Instagram帳號重建說明

先與一直以來支持慈馨兒少之家/少年家園Instagram 帳號的朋友們,說聲抱歉。

原先由彰師大學生團隊與慈馨合作的Instagram 帳號:tkcy_920317由於帳號登入的問題,嘗試多方經全力搶救,我們仍無法使用原先的帳號。

為了能夠繼續與大家互動,並分享慈馨的生活~

我們建立了新的帳號 :✨tkcy._.920317✨

點擊網址:https://reurl.cc/V4gWoA

希望大家持續支持並關注我們的新帳號,以便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和分享,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新舊帳號補充說明:新帳號中藏了._.表情符號喲!

訊息快報

慈馨兒少之家/少年家園的官方Instagram帳號:tkcy_920317

正式上線了🎉

(科普小知識🔍:Instagram又簡稱IG)

阿鳥威⋯常有人問

慈馨可以領養小孩嗎?

安置機構是什麼?和孤兒院一樣嗎?

如果您也有十萬個為什麼~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追蹤IG‼️

https://instagram.com/tkcy_920317?igshid=ZDdkNTZiNTM=

也可以掃描圖片上面的QR code🥳快速進入慈馨的IG頁面!

未來會透過IG與大家分享在慈馨家的日常生活、交流親子教養間的有趣話題。

不定期的更新貼文、限時動態以及短影音,邀請大家動動手指頭,按下追蹤,讓我們一起看看慈馨是什麼樣子😎

卓越獎學金頒獎

「我參加很多比賽和活動,當事情全都擠在一起時,我學會先緩下來整理心情,再調整自己的時間分配。」
「我目前就讀幼保科,並擔任服務社團的副團長,除了對本科的熱愛,未來我還想考取照顧服務員證照,拓展自己的專業。」
「謝謝老師一直以來的鼓勵,這筆獎學金,我想捐出一部分回饋慈馨家。」

獲得111年學年度第一學期「卓越獎學金、卓越進步獎」的三位孩子,上台分享自己的學習成長,並感謝師長的一路陪伴。卓越獎學金創辦人-卓世雄先生於109年拜訪慈馨,為鼓勵孩子多元發展、積極追求理想,展現成就自己利益他人的精神,因而創立。卓先生團隊更親自南下來到慈馨參加頒獎典禮,現場亦邀請立人補習班施主任、家園師生一起參與,除了肯定獲獎孩子認真向學的態度,更勉勵台下弟弟妹妹們勇於爭取機會。卓先生平時相當關注科學新知、社會政策與國內外時事,這次也準備有獎徵答的活動,開放不同學齡孩子搶答,透過卓先生的分享,豐富孩子們更多面向的學習。

感謝卓先生團隊給予孩子成長的舞台、感謝立人補習班施主任蒞臨見證與勉勵孩子的學習。

我最佩服的人

文 / 小六 小涵

社會上需要被幫忙的人很多,像路邊的乞丐、孤苦的老人、需要被照顧的弱勢兒童……等等,所以有許多愛心人士和志工,會給予他們協助與服務。如果沒有這些志工們的幫忙,這些人可能沒有整潔的家或衣物,沒有三餐可吃,甚至帶給別人骯髒的不好印象。

這麼多的熱心服務人士,我最佩服的,就是陳樹菊阿嬤,她的家境貧困,她的媽媽因籌不出錢就醫而過世,後來兩個弟弟也陸續過世,因為這樣的遭遇,讓她產生幫忙窮困人家的心願。於是,陳樹菊阿嬤在菜市場擺攤賣菜,努力工作、存錢,再捐款幫助別人,直到現在,陳樹菊阿嬤還是想著如何幫助大家。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如果每個人都像陳樹菊阿嬤一樣,願意對別人好一點,不要自私,看到需要幫忙的人,就盡量幫助他們,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好。

淺談兒少家外安置與慈馨服務理念

文 / 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一個健全的家庭,除了生育、養育之外,還須具備情感、保護、教育、社會等功能。尤其是成長中的兒童,更是需要有一個能保護他、教育他、溫養他的家。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提供孩子安全的成長環境;所以基於保護兒少生存與成長的權益,有些孩子必須被帶離原生家庭,安置到親屬家庭、寄養家庭或兒少安置機構中,做替代性的照顧。其中,兒少安置機構是由專業人員提供照顧服務,是專業家庭,有別於一般家庭。

近年來政府針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簡稱CRC)的精神與「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之指引,逐漸調整兒少家外安置的政策與措施;尤其是對「兒童應在幸福、關愛和理解氣氛之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體認下,對於需要被家外安置的兒少安排,機構安置也成為政策與制度規範下最後的選擇;甚至有朝向「去機構化」的輔導安置機構退場或轉型的政策。政策目標雖然明確,但是很現實的是最優先的親屬寄養,多年來成效很有限;而家庭寄養也面臨寄養家庭嚴重不足的窘境;因此又鼓勵設立小型化、社區照顧型的「團體家屋」,期能取代機構照顧。但實務上,在各種替代性照顧的類型中,針對兒少的個別需求,機構安置卻有可能會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在安置機構中,可以提供給安置兒少的各項資源,往往是其親屬家庭或寄養家庭所不足的。而且機構式照顧相較寄養家庭,除了提供兒少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外,也較能允許手足能夠同住,並能提供其原生家庭與親屬的關係維繫,也避免兒少同時要和寄養父母及原家父母互動所產生的困難。也因此,有研究顯示,「當詢問兒童時,他們表示偏愛安置照顧勝過寄養安置。」(註1)。而更重要的是,當不僅僅只是以提供兒少吃得飽、穿得暖,平安的長大為目的;而是需要更深層的去思考到他們的未來發展與生命的翻轉時,安置機構中所擁有的專業知能與資源就更顯出其優勢。

雖然過去有很多研究報告,對安置兒少長期在安置機構的成長經驗是很負向的;但是台灣這些年來透過對兒少安置機構的評鑑和輔導,已經讓安置機構從「慈善為本」朝向「專業為重」之發展,從團體教養模式走向個別化處遇模式,整個教養品質都有很大的改善與提升;許多在評鑑制度下,成績表現不佳的機構也被迫退場,安置在機構中的兒少,其權益獲得更周全的保障。因此,如果現在再做兒少安置機構教養品質與生活經驗的研究,或許就會與之前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機構安置,目前仍是提供兒少替代性照顧人數最多的類型;且在台灣家外安置的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將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面對政府政策的調整、社會的需求與期待、兒少問題的複雜與多元,兒少安置機構更需要在專業上精益求精,並針對兒少個別特質與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照顧服務品質,可謂任重道遠。

慈馨家做為孩子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家,要如何讓孩子們在慈馨家中能安心快樂成長,同時讓孩子們相信自己能夠不受命運左右,不再囿限於原生家庭的弱勢,可以有尊嚴和夢想的追求理想中的人生?除了需要我們對孩子有足夠的認識、理解、接納、欣賞的眼光和提供有規劃、有目標的專業服務外,還有賴於我們持續提升工作夥伴的專業能力與團隊合作的成熟度,並能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建構兒少身心發展的系統性服務架構;以及發展出足以翻轉孩子宿命的企圖與行動〜不僅要培養孩子們有能力、有智慧與勇氣面對生命的逆境,還期望能進一步培養出有志氣、對社會有貢獻的未來公民。這是我們深信生命是有無限的韌性與可能,也是一份我們對孩子深層的愛所展現的相信與期許。

在這理念與願景之下,我們必須在服務歷程中,持續的與兒少們對話,理解他們的感受,聆聽他們的聲音及意見,取得協同合作的共識;也需要針對他們的個別需求,從生態系統的觀點,評估與調整我們專業團隊與縣市政府主責社工、學校系統、乃至與其原家親屬的協同合作。尤其現在安置兒少多重障礙(智能障礙、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癲癇、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的情形愈多,在陪伴的歷程中,照顧者必須長期面對挫折、壓力和挑戰,更需要有跨系統的資源協助,共同發展出有效的策略,才能免於照顧者單獨面對壓力,造成身心的耗竭。這種基於周全的保障兒少權益考量,所形成的團體決策與服務共識,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導的照顧處遇模式,需要我們持續的學習。

註1.翁毓秀、曾麗吟譯(2009)。安置兒童照顧─協同合作實務。台北:洪葉。

「對話的力量:與兒少學習的專業工作」

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營計畫發表暨實務論文線上研討會

因著疫情之故,讓慈馨每年實體辦理的研討會有了新的創造,透過線上形式,與150位多位與會者,持續對機構安置服務與時俱進的關切!

在實務論文發表中,談到了安置機構服務對象的自立實踐以及表達性媒材的運用效益。接著在主題論壇的分享中,由五位曾接受機構安置服務的自立青年分享他們接受安置服務的歷程與安置服務帶給他們的影響。

透過服務使用者親身經驗的反饋,更真切地讓安置機構從業人員成為學習者,反思如何提供切合需求的服務,以維繫機構兒少的最佳利益!

下午的少年場與兒童場家庭經營計畫發表,則由慈馨兒少之家/少年家園的保育/生輔員,分享過去一年小家經營的反思、服務策略運用與陪伴兒少過程的關係探討。透過實務現象場的分享,讓與會者更加理解安置服務的樣貌以及工作過程的不容易,並看見保育/生輔員成為一位「專業照顧者」的歷程。

一整天的學習過程,深刻的感受安置服務的辛苦,卻也感謝持續走在陪伴安置兒少路上的大家!

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營計畫發表暨實務論文研討會,來年再見!

❤️投票助慈馨 許孩子一個多元學習的機會❤️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自109年初至今,全台的生活型態面臨數位轉型,學校也陸續採行視訊線上教學。慈馨的家童也在疫情嚴峻的時期展開在家上課,考慮到孩子們的學習品質,慈馨想為家童們添購視訊學習設備,滿足孩子們線上學習的需求,維繫家童學習延續性。

另外,自暑假至學期間,慈馨持續連結課輔志工,協助家童進行一對一線上課業輔導,培養孩子們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信心。並透過多元管道,如影片、生活與時事查詢、簡報製作等…擴張家童的學習視野。

邀請大家動動手指👆 ,透過 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網路投票」,慈馨就有機會獲得經費贊助,讓慈馨家童獲得充實的學習機會!

💕投票期間:11/1 中午12:00~11/30 下午17:00
💕懇請支持提案:3449
💕活動網址:https://reurl.cc/L7QORK
👍投滿10票就可抽飯店住宿券~~
👍也邀請您一起支持:藍迪兒童之家 (代碼:3407)

腦袋出租店

文 / 小五 小涵

這是一家腦袋出租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腦袋,老闆在門口貼著:「歡迎大家快來使用看看喔」的字條,於是,我就進入店裡,挑選我想要更換的頭腦。

首先,我選擇老師這一款。我頂著老師的腦袋,場景忽然來到教室,我正改著作業,看到同學字體寫得很亂的,我就拿筆寫上「乙」或「重寫」;看到字體寫得美
麗的,就寫上「甲上」或「甲」;至於數學作業,批改答案就可以了,比較簡單,所以我改得很開心。

第二次,我換上舞者的頭腦,場景來到了舞台。我先拉筋熱身,展開柔軟的手和腿。然後聽著音樂,慢慢跳著芭雷舞。忽然,我看見有人也在跳舞,他左跳跳、右
跳跳,舞蹈表演的非常好,我就跟他一起跳舞。我們練習了好久,後來到各地比賽,獲得好成績,大家都拍手說我們好棒,這些事讓我感動好久。

第三次,我使用了廚師的腦袋,場景來到了自助餐店。我什麼菜都會煮,我左忙忙,右加加,煮熟之後,再把每道食物擺好,然後開店了。用餐時間,大家急急忙
忙的衝進來,我也趕快去服務客人,不久,我做好的飯菜和點心,都被吃光了,這表示我做的菜很棒,真是太開心了。

這家腦袋出租店,真的很新奇。換了腦袋,就能讓我體驗老師的聰明、舞者的舞姿、廚師的好手藝。但是,老師、舞者和廚師,他們的工作都太忙碌了,下次,我
要換其他的腦袋,感受不一樣的角色和生活。

媽媽的皺紋

文 / 小六 小若

想想剛出生時,是誰在旁邊細心呵護你?
想想是誰每天做著辛苦的家事,卻沒有一絲絲抱怨?想想是誰在生活中跟你最貼近,陪你走過人生的喜怒哀樂?那個人就是-母親。

小時候,媽媽她總是在我睡前輕輕撫摸我,為我唱出動人的旋律,也會跟我說一些小祕密。長大後,我發現媽媽的皺紋變多了,她不像以前一樣年輕貌美,而是慢慢地越來越老。一般人下班後可以休息,但是媽媽卻還是繼續忙碌,看她滿手長繭,我好想幫她,但她笑著對我說:「沒關係,媽媽有體力,還可以。」其實,媽媽很想休息,只是她不想給我們負擔而已。

媽媽常對我說:「媽媽雖然忙碌,但最大的希望是看見小若用功讀書。」所以,每當我拿獎狀回家時,她總是笑得很開心。
媽媽笑的時候,眼尾的皺紋,常常被擠得又深又長,從皺紋裡可以看見媽媽這幾年的辛酸血淚,有幾次,我好想馬上衝過去對她說:「媽媽,謝謝您!」

皺紋,是無法改變的東西,是我跟媽媽之間的回憶。皺紋,並不代表老,而是代表媽媽對我的愛。就像「遊子吟」這首詩所寫的,母愛有如春輝般的溫暖,天底下沒有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小孩,所以我要謝謝媽媽,謝謝她這幾年來對我的付出,也謝謝她陪我度過各種情緒、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