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少年轉銜儀式

轉銜儀式,是慈馨家的成年禮,是每位即將迎來國二下的孩子必經過程。

原本的慈馨家,生活著學齡前的孩子到大專生,因著兒童與少年需求、教養方式的不同,於是在105年少年家園落成,成為陪伴孩子們練習獨立自主,邁向自立一哩路永遠的家。

今年兒少之家一共有七位孩子,即將轉銜到少年家園,在師長的陪伴下,孩子們製作了成長簡報,和大家分享「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
「我剛來的時候只會用哭的表達,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在慈馨家老師會陪著我處理情緒,我慢慢學會好好地說,表達自己的需要。」

「四歲時我來到慈馨,遇見和我一起長大的姐妹們,雖然我們常常吵架,但是一定會和好,謝謝她們一直陪伴我,對我來說慈馨不只是機構,是我心裡的家。」

「謝謝爸爸(孩子會稱呼慈馨的師長為爸爸、媽媽)帶我們去很多地方玩、體驗美食,這張照片是我們小家一起去騎腳踏車…謝謝爸爸給我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兒家的生活,很精彩充實,謝謝老師們用心安排。期許自己到少家可以學習自律、主動自己的內務、有好的人際關係,好好讀書為了會考做準備!」
轉銜,是轉換和銜接。轉換一個生活空間;轉換關係的形式。銜接自立的旅程、銜接更多關係可能。
一起射出手中的紙飛機,祝福孩子們展翅翱翔,勇敢追求夢想。

慈馨Instagram帳號重建說明

先與一直以來支持慈馨兒少之家/少年家園Instagram 帳號的朋友們,說聲抱歉。

原先由彰師大學生團隊與慈馨合作的Instagram 帳號:tkcy_920317由於帳號登入的問題,嘗試多方經全力搶救,我們仍無法使用原先的帳號。

為了能夠繼續與大家互動,並分享慈馨的生活~

我們建立了新的帳號 :✨tkcy._.920317✨

點擊網址:https://reurl.cc/V4gWoA

希望大家持續支持並關注我們的新帳號,以便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和分享,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新舊帳號補充說明:新帳號中藏了._.表情符號喲!

訊息快報

慈馨兒少之家/少年家園的官方Instagram帳號:tkcy_920317

正式上線了🎉

(科普小知識🔍:Instagram又簡稱IG)

阿鳥威⋯常有人問

慈馨可以領養小孩嗎?

安置機構是什麼?和孤兒院一樣嗎?

如果您也有十萬個為什麼~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追蹤IG‼️

https://instagram.com/tkcy_920317?igshid=ZDdkNTZiNTM=

也可以掃描圖片上面的QR code🥳快速進入慈馨的IG頁面!

未來會透過IG與大家分享在慈馨家的日常生活、交流親子教養間的有趣話題。

不定期的更新貼文、限時動態以及短影音,邀請大家動動手指頭,按下追蹤,讓我們一起看看慈馨是什麼樣子😎

卓越獎學金頒獎

「我參加很多比賽和活動,當事情全都擠在一起時,我學會先緩下來整理心情,再調整自己的時間分配。」
「我目前就讀幼保科,並擔任服務社團的副團長,除了對本科的熱愛,未來我還想考取照顧服務員證照,拓展自己的專業。」
「謝謝老師一直以來的鼓勵,這筆獎學金,我想捐出一部分回饋慈馨家。」

獲得111年學年度第一學期「卓越獎學金、卓越進步獎」的三位孩子,上台分享自己的學習成長,並感謝師長的一路陪伴。卓越獎學金創辦人-卓世雄先生於109年拜訪慈馨,為鼓勵孩子多元發展、積極追求理想,展現成就自己利益他人的精神,因而創立。卓先生團隊更親自南下來到慈馨參加頒獎典禮,現場亦邀請立人補習班施主任、家園師生一起參與,除了肯定獲獎孩子認真向學的態度,更勉勵台下弟弟妹妹們勇於爭取機會。卓先生平時相當關注科學新知、社會政策與國內外時事,這次也準備有獎徵答的活動,開放不同學齡孩子搶答,透過卓先生的分享,豐富孩子們更多面向的學習。

感謝卓先生團隊給予孩子成長的舞台、感謝立人補習班施主任蒞臨見證與勉勵孩子的學習。

第十三屆「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投票活動結束囉!

📣截至17:00投票結束,我們排名第十名,獲得3198🎉🎉🎉

謝謝每位投票給慈馨的朋友們,3198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代表三千一百九十八個人認識、支持或是第一次聽到慈馨。
三千一百九十八個心意,為艱困的兒少安置機構工作,注入新的希望與力量❤️

這是慈馨第五年也是最後一屆參與活動,今天最後一天的促票,從第42名努力追票到第10名
團隊沒有放棄,努力堅持到最後一刻,如同陪伴家裡的每一個孩子。

再次謝謝每一位協助拉票、促票、投票的家人們,動用身邊所有的人力和資源的朋友們,這是慈馨孩子們最實質的支持;是團隊最大的後盾與力量!
投票及經費補助結果,會於12/5公告獲獎單位,依據台新銀行基金會的公告,40名內就能獲得方案經費補助!明年,我們可以帶著慈馨少年家園的少年們,一起踏上尋根之旅,「尋根,找回與家的連結」

出現在生命中的幾分之幾

蔡○涵

文 / 高二 丹黎

如果人生沒有過深刻的分開,那古人創作離別的詩詞,是不是就不會出現在國文課本上了?後人也就學不會珍惜,也感受不到什麼是回憶?
那年,您匆匆地離開了,儘管有一百萬個不情願,奈何現實猶如拿著剪刀的裁縫師,硬生生地剪斷您我之間的緣分。當得知您悄悄成為一位天使時,內心有著被千萬馬匹踏過的痛,但除了哭泣,我似乎聽不見任何聲音,腦海裡只能不斷回放與您相處的回憶,有好多好多的話,想再對您說,當撥通您的號碼,卻只能聽見電話那頭冷冰冰的機器回應「無人接聽」,最終我只從現實清醒,面對您離開的事實。那時我的遺憾,是傻傻地等妳,等您帶我回家,去吃我最愛的陽春麵,去熙熙攘攘的菜市場買您喜歡的瓷盤做飯菜……。

與家人的生死告別,需要時間沉澱,而往後的路程裡,得靠自己走。後來我住在寄養家庭,上下學看見別人有爸爸媽媽接送,心裡不禁會羨慕、感傷。在寄養家庭三年,我已經學會做家事、煮飯等家務,也終於懂得媽媽的辛苦,想到您下班回家還要做飯、收拾環境,便後悔當初怎麼沒能懂事點,如果乖乖聽話,或許就能替您分擔一些?我還記得,在我最脆弱時,您總是帶著一絲溫柔告訴我「你是媽媽最愛的孩子,不論生命再苦,一定要保持一顆堅強的心」,這句話深藏我內心多年,經過時間的醞釀,我漸漸理解這段話語,它是母親留給我的一份成長與期許的大禮。

我知道,您已化作隱形的天使,時時刻刻守護著、默默看著我,我遇見挫折,您熟悉我不服輸的個性,特地給我空間獨自去學習面對挫折、學習照顧自己排山倒海情緒。記得孩提時,我天天抱怨那、抱怨這,如今,我明白您那精心策畫的安排,那些魔鬼般的訓練,其實是希望我在踏入社會前,可以自理起居,好好照顧身體,即便您在天堂,心裡依舊掛念我各種生活的瑣事啊。

現在,收拾好情緒準備好好與您告別,謝謝您用了後半生陪我長大,即使您有機會選擇,您卻豪不猶豫的選擇自己扛下一切的重擔,把我拉拔長大,雖然生活條件差了點,不過與您在一起的時光,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回憶。媽媽,您一直活在我心中,我還要用我的眼,為您蒐集這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帶您體驗新科技,我還會帶著您送給我的祝福,往未知的旅程,一步一步的前進。在路上累了,我會停下來好好休息,受委屈了,將成千上萬的抱怨寫信告訴您,之後再拿著屬於我的夢想藍圖,繼續趕路。儘管您只有出現在我生命的幾分之幾,卻帶給我許多的收穫,願這些收穫將成為旅途上一盞盞的明燈,照亮著前方的道路。

淺談兒少家外安置與慈馨服務理念

文 / 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一個健全的家庭,除了生育、養育之外,還須具備情感、保護、教育、社會等功能。尤其是成長中的兒童,更是需要有一個能保護他、教育他、溫養他的家。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提供孩子安全的成長環境;所以基於保護兒少生存與成長的權益,有些孩子必須被帶離原生家庭,安置到親屬家庭、寄養家庭或兒少安置機構中,做替代性的照顧。其中,兒少安置機構是由專業人員提供照顧服務,是專業家庭,有別於一般家庭。

近年來政府針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簡稱CRC)的精神與「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之指引,逐漸調整兒少家外安置的政策與措施;尤其是對「兒童應在幸福、關愛和理解氣氛之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體認下,對於需要被家外安置的兒少安排,機構安置也成為政策與制度規範下最後的選擇;甚至有朝向「去機構化」的輔導安置機構退場或轉型的政策。政策目標雖然明確,但是很現實的是最優先的親屬寄養,多年來成效很有限;而家庭寄養也面臨寄養家庭嚴重不足的窘境;因此又鼓勵設立小型化、社區照顧型的「團體家屋」,期能取代機構照顧。但實務上,在各種替代性照顧的類型中,針對兒少的個別需求,機構安置卻有可能會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在安置機構中,可以提供給安置兒少的各項資源,往往是其親屬家庭或寄養家庭所不足的。而且機構式照顧相較寄養家庭,除了提供兒少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外,也較能允許手足能夠同住,並能提供其原生家庭與親屬的關係維繫,也避免兒少同時要和寄養父母及原家父母互動所產生的困難。也因此,有研究顯示,「當詢問兒童時,他們表示偏愛安置照顧勝過寄養安置。」(註1)。而更重要的是,當不僅僅只是以提供兒少吃得飽、穿得暖,平安的長大為目的;而是需要更深層的去思考到他們的未來發展與生命的翻轉時,安置機構中所擁有的專業知能與資源就更顯出其優勢。

雖然過去有很多研究報告,對安置兒少長期在安置機構的成長經驗是很負向的;但是台灣這些年來透過對兒少安置機構的評鑑和輔導,已經讓安置機構從「慈善為本」朝向「專業為重」之發展,從團體教養模式走向個別化處遇模式,整個教養品質都有很大的改善與提升;許多在評鑑制度下,成績表現不佳的機構也被迫退場,安置在機構中的兒少,其權益獲得更周全的保障。因此,如果現在再做兒少安置機構教養品質與生活經驗的研究,或許就會與之前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機構安置,目前仍是提供兒少替代性照顧人數最多的類型;且在台灣家外安置的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將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面對政府政策的調整、社會的需求與期待、兒少問題的複雜與多元,兒少安置機構更需要在專業上精益求精,並針對兒少個別特質與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照顧服務品質,可謂任重道遠。

慈馨家做為孩子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家,要如何讓孩子們在慈馨家中能安心快樂成長,同時讓孩子們相信自己能夠不受命運左右,不再囿限於原生家庭的弱勢,可以有尊嚴和夢想的追求理想中的人生?除了需要我們對孩子有足夠的認識、理解、接納、欣賞的眼光和提供有規劃、有目標的專業服務外,還有賴於我們持續提升工作夥伴的專業能力與團隊合作的成熟度,並能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建構兒少身心發展的系統性服務架構;以及發展出足以翻轉孩子宿命的企圖與行動〜不僅要培養孩子們有能力、有智慧與勇氣面對生命的逆境,還期望能進一步培養出有志氣、對社會有貢獻的未來公民。這是我們深信生命是有無限的韌性與可能,也是一份我們對孩子深層的愛所展現的相信與期許。

在這理念與願景之下,我們必須在服務歷程中,持續的與兒少們對話,理解他們的感受,聆聽他們的聲音及意見,取得協同合作的共識;也需要針對他們的個別需求,從生態系統的觀點,評估與調整我們專業團隊與縣市政府主責社工、學校系統、乃至與其原家親屬的協同合作。尤其現在安置兒少多重障礙(智能障礙、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癲癇、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的情形愈多,在陪伴的歷程中,照顧者必須長期面對挫折、壓力和挑戰,更需要有跨系統的資源協助,共同發展出有效的策略,才能免於照顧者單獨面對壓力,造成身心的耗竭。這種基於周全的保障兒少權益考量,所形成的團體決策與服務共識,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導的照顧處遇模式,需要我們持續的學習。

註1.翁毓秀、曾麗吟譯(2009)。安置兒童照顧─協同合作實務。台北:洪葉。

「對話的力量:與兒少學習的專業工作」

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營計畫發表暨實務論文線上研討會

因著疫情之故,讓慈馨每年實體辦理的研討會有了新的創造,透過線上形式,與150位多位與會者,持續對機構安置服務與時俱進的關切!

在實務論文發表中,談到了安置機構服務對象的自立實踐以及表達性媒材的運用效益。接著在主題論壇的分享中,由五位曾接受機構安置服務的自立青年分享他們接受安置服務的歷程與安置服務帶給他們的影響。

透過服務使用者親身經驗的反饋,更真切地讓安置機構從業人員成為學習者,反思如何提供切合需求的服務,以維繫機構兒少的最佳利益!

下午的少年場與兒童場家庭經營計畫發表,則由慈馨兒少之家/少年家園的保育/生輔員,分享過去一年小家經營的反思、服務策略運用與陪伴兒少過程的關係探討。透過實務現象場的分享,讓與會者更加理解安置服務的樣貌以及工作過程的不容易,並看見保育/生輔員成為一位「專業照顧者」的歷程。

一整天的學習過程,深刻的感受安置服務的辛苦,卻也感謝持續走在陪伴安置兒少路上的大家!

兒少安置機構家庭經營計畫發表暨實務論文研討會,來年再見!

❤️投票助慈馨 許孩子一個多元學習的機會❤️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自109年初至今,全台的生活型態面臨數位轉型,學校也陸續採行視訊線上教學。慈馨的家童也在疫情嚴峻的時期展開在家上課,考慮到孩子們的學習品質,慈馨想為家童們添購視訊學習設備,滿足孩子們線上學習的需求,維繫家童學習延續性。

另外,自暑假至學期間,慈馨持續連結課輔志工,協助家童進行一對一線上課業輔導,培養孩子們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信心。並透過多元管道,如影片、生活與時事查詢、簡報製作等…擴張家童的學習視野。

邀請大家動動手指👆 ,透過 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網路投票」,慈馨就有機會獲得經費贊助,讓慈馨家童獲得充實的學習機會!

💕投票期間:11/1 中午12:00~11/30 下午17:00
💕懇請支持提案:3449
💕活動網址:https://reurl.cc/L7QORK
👍投滿10票就可抽飯店住宿券~~
👍也邀請您一起支持:藍迪兒童之家 (代碼:3407)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文 / 高三 阿昶

人們隨著歲月慢慢成長,會發現小時候的視野及思想,與長大後,有截然不同的改變。如果認真回想過往,人們會有新的體悟,來面對過去、現在、甚至未來。

小學時,我曾經做了一件令父母生氣的事。記得那天,上學途中,我跟朋友一起玩,玩得正盡興時,我不小心絆倒了同學的腳,讓同學受傷了;當下,一股「糟糕,完蛋了」的感覺油然而生。接著,老師的責罵、父母的失望……,隨著越多人關注,事情似乎越鬧越大,而我也越來越害怕,生氣、悲傷、不知所措的恐懼感逐漸在心中擴大。於是,在父母開口責罵時,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吧,我竟然對父母頂嘴了。
現在回想,那可是我第一次頂撞父母。

那時,不管我說什麼,在旁人眼中,我只是在找藉口;尤其對父母的頂嘴態度更是不應該,而事後我也沒有好好地跟父母道歉。如今,每當聽到朋友跟我分享著他的家庭趣事,心裡非常的羨慕;連帶的,頂嘴父母的回憶也會浮現。我對那時的自己感到很討厭及生氣,甚至會罵著心中的小昶;因為當我懂事,想要跟父親說一句抱歉時,父親已經不在了,再也聽不到了,真是悔不當初。朋友雖然會安慰我說小時候不懂事,是正常的,不用放在心上;但聽完這句話時,心中依舊有股說不出的痛。

長大的過程,我逐漸明白「後悔」這個字;而「早知、如果、假如…」,這些都是我討厭的話。雖然我曾經做了不智之舉,但做了經驗整理之後,這些過往的經驗,也使我更加的成長,讓我可以接納過去、面對現在及迎接未來。要不是有家人、老師、朋友的鼓勵,我可能像木乃伊似的,還沒清醒,所以,我更加珍惜現在的所有,也想向自己和相遇的人事物說一句:「謝謝」。